商務部正在籌建保理行業協會
宮釗認為,保理業的發展可以成為國內信用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突破口。他還透露,商務部等有關部委目前正在籌建保理行業協會。
科法斯企業信用管理調查結果還顯示,近年中國各行各業愈來愈重視信用風險管理,其中有85.4%受訪企業表示曾在2010年實行相關措施以管理信用風險。在采用第三方信用管理工具的受訪企業中,有42 .3%的企業表示曾于2010年采用信用保險,比2009年(32.3%)增長31%。其他信用風險管理工具包括:信用報告及額度建議58 .5%,商賬追收27 .9%,應收賬款融資11 .7%,外包發票管理1.6%,其他2.5%。
不過,僅靠企業自身對風險的管理是遠遠不夠的,整個社會需要建立起一套更完善的信用平臺才能降低信用成本。在信用體系匱乏的現狀下,《征信管理條例》于年內出臺的呼聲越來越高,央行副行長杜金富在2011年央行征信工作會議上更是對此事予以了肯定說法,表示將盡快出臺該條例,積極做好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國為中小企業和個人提供貸款咨詢、貸款交易和相關信息服務的在線貸款服務提供商易貸中國認為,《征信管理條例》何時出臺,將標志著我國信用體系建設將告別無法可依的時代。
“不過《征信管理條例》對于信息的公開和共享未必能規定的那么細致,而這恰恰非常重要。”韓家平說。他指出,要推動企業之間尤其是同行業企業的信用記錄的交換和共享。比如銀行體系的信息共享機制,效果就很好,有效地防范了信貸風險。而目前,企業之間的這個交換機制尚未建立起來。他建議,可依托于行業組織、信用服務機構等建立企業間信息交換機制。不過由于我國企業數量龐大,政府應該給一定的財政支持。可考慮先做局部,再形成網絡。
發展信用服務業不僅能防范企業交易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和擴大交易規模,還能不斷提升信用經濟比重,切實保障市場經濟規范健康發展。可以說,信用服務業的發展狀況和成熟度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和地區信用經濟的發展水平和信用體系的完善程度。
以國內的信用保理行業為例,宮釗介紹說,國內保理行業從2006年起步,與國外已經發展了50多年的保理業相比,還處于幼稚初級的階段。目前國內保理公司約有25家,其中超過一半是外資公司,而且絕大多數保理公司只做國際貿易保理業務,真正做內貿保理的只有1-2家,而國際上保理公司內貿保理業務的比重可以達到70%-80%。
“目前國內的保理行業還沒有行業規范,配套的法律體系也不健全。”宮釗認為,保理業的發展可以成為國內信用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突破口。他還透露,商務部等有關部委目前正在籌建保理行業協會。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商務部市場秩序司獲悉,商務部還將研究制訂與商業信用相關的信用服務業發展的制度和措施,培育市場需求,規范行業發展,推動建立門類齊全、運作規范、專業化水平高的信用服務業。同時,還在研究制訂商圈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建設相關政策。據介紹,商圈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是由商圈管理機構牽頭,依托有基礎的單位或機構,搭建的以區域性信用信息交換共享數據庫為核心,提供融資支持、信息查詢、信用評價、信用管理咨詢及培訓等服務,推廣使用企業信用報告和其他信用產品的平臺。
“信用服務機構應該得到扶持和鼓勵。他們目前沒有"原材料","產品"質量不理想,所以需求也受到影響。處于供需兩缺的狀態,沒有形成良性循環。”韓家平強調。他指出,盡管目前有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但是落實不是很好。征信機構要獲得行政處罰記錄和財產抵押等政府信息很困難,要付出過高成本,這會影響征信的質量。信息流通才能有效降低風險,因此政府信息應該有序規范的開放。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