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調查發現,進場費成物價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因素。
所謂進場費,就是商場和超市利用其在市場交易中的相對優勢地位,向供貨商收取的一種費用,屬于市場經濟正常交換和流通機制以外的費用。相關專家認為,進場費這種在國外無法擴張的模式,卻能在中國野蠻生長,是中國獨有的商業零售模式,是不折不扣的“商業怪胎”。
與商品流通沒有直接關系的進場費,一方面不斷侵占生產商的合理利潤,另一方面又大肆盤剝消費者的腰包,其不公平性很明顯。對此,專家建議立法規范。立法誠然重要,但從目前來看,進場費不牽連強買強賣,不存在非法競爭,完全是市場行為,法律如果強制性對此作出規定或約束,顯然有違法律和法制社會建設本義。
其實,進場費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就在于商場或超市“在市場交易中的相對優勢地位”。說白了,就是壟斷,區域性和行業性的壟斷。這也是中國式怪胎,而且是一個可以解釋很多不正常經濟現象的萬能理由。比如方便面、飲料、日化用品等產品,表面看,并沒有壟斷,然而事實上,來來去去就那幾家生產商;比如超市,從中國大范圍內來說,有規模的也僅僅幾家,一個城市的一個區域內,往往也是一兩家獨霸。這樣一來,一些企業豈能不隨意漲價、隨心給產品“瘦身”?一些超市又怎能不恃強而亂收進場費?
行業集中化,商場超市規模化,雖然對提高產品質量、管理規范等方面來說,是有利和方便的,但它同時也制造了一種不是壟斷的壟斷。處在強勢地位的企業或者超市,學習壟斷企業之“優良傳統”,利用其特殊地位,謀取利益幾乎不可避免。
基于此,筆者以為,遏制進場費,規范亂漲價,立法規范固然重要,但打破行業性壟斷,為更多中小型企業生存創造條件,打破區域性壟斷,為不收進場費的中小型超市介入市場經營,開展有序化競爭提供便利無疑才是更重要的。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