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李彥宏
以1995年張樹新創立瀛海威計算,中國商業互聯網已有16年歷史。分別創立于1998、1999和2000年的騰訊、阿里巴巴和百度,抓住中國互聯網網民從零增至4.5億的絕佳機會,在規模上已與國際巨頭比肩而立。但它們都沒能贏得與其規模和地位相當的尊敬,從而陷入誰規模越大、誰被質疑得就越嚴重的怪圈。
務實的風格滲透了百度的每個行動。比如文庫事件中,百度只考慮自己“違不違法”和“別人做了我為什么不能做”。作為互聯網的主要入口,搜索引擎天然聯系著用戶、客戶、內容提供商和聯盟伙伴等生態鏈諸多環節,需承擔諸如公正等道德而非純商業層面的使命,價值觀和責任感的樹立比單純“滿足用戶需求”更重要。谷歌“不作惡”信條的保護傘作用,正是百度所欠缺的。廣告系統“鳳巢”使百度收入突飛猛進,左側的競價廣告數量卻仍很多。因為有消費者的大量點擊和商家的積極競價,所以李彥宏無意取締。
“百度說白了就是個私企,一切重大決策完全是李彥宏一個人決定的。”音著協副總干事劉平說。百度CTO(首席技術官)和COO(首席運營官)位置的空缺,意味著沒有一人能與李彥宏平級對話——當他自己沒有意識到某個問題或趨勢時,推動和說服他并不容易。
另外,李彥宏也缺少一個能與他形成性格互補的人。“李彥宏是一種西式的管理風格,把每個人都當成下屬,不江湖,所以有時候讓人覺得單純,有時候讓人覺得冷漠。”一位跟隨李彥宏多年的百度前高管說。當年百度副總裁俞軍提出離職后,李彥宏曾多次挽留,希望俞軍提出條件怎么樣才不離開,有人建議應該由他自己來向俞軍開出條件以示誠意,但李的回復是:如果他拒絕了,我多沒面子?相比之下,早期的百度聯合創始人徐勇、中期的CFO(首席財政官)王湛生,都是善于溝通的人。
好的一面是,作為一個大公司的掌舵者,李彥宏開始了解內部創新的短板。原來百度向外投資,大多用資源或流量去換股份,比如當年對Mapbar和酷6的投資。現在,除了和普羅維登斯共同成立視頻網站奇藝外,2010年底,百度投資以裝修、建材、家居等為核心的垂直電子商務齊家網,并與達芙妮、啟明創投合作,聯手打造針對女性的B2C網絡購物新平臺“耀點100”。這些網站最終都將成為李彥宏所說的“中間頁”,百度把旗下流量打包引入這些平臺,獲得更好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