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2008年還冷”
楊業,天通苑的“老中介”。從起初的一名年輕員工,發展成大眾鑫業幾家門店的經理,10年房產生涯讓他多次見證了樓市的冷暖。“在天通苑呆了快10年了,有天通苑的時候,就有我們。”
因為天通苑以經適房為主的特殊房產結構以及睡城帶來的諸多不便的區域性特點,天通苑的投資客一直不多。“買房自住的還是主流,投資客相較城區較少。”楊業說,限購令出臺之后,這一特點體現更加明顯。“80%左右都是置換房,純改善型需求。”
對于限購令帶來的樓市寒冬,楊業的預感是:“比2008年還冷。”
例如,有報道稱,限購新政一出,北京鑫尊置地關閉50家新開門店,縮減占比達20%。那么,北京的樓市是否會冷到中介扛不住的程度?
他以手中的客戶群為例,以前每個業務員都已經積累了二三十個客戶,而到現在能夠達到限購政策要求的,只有三分之一不到。一下砍去了70%。
由此導致的一個結果是,業務員高達30%的流動性。“往年都沒有今年這么高。盡管如此,現在業務員流動也不算很明顯,半個月以后就會比較顯著。一個月沒業績,很多業務員就堅持不下去了。”楊業分析,現在很像2008年的時候,但政策比2008年更“狠”。
置換房產遭遇流動性枯竭
限購令斬斷了投資需求,改善性置業遭遇到了寒流波及。
天通苑和城里不同——越是普通住房、小面積,例如七八十平方米面積,往往買家都是貸款購房。因此,天通苑的小戶型一直很受“剛需”的歡迎。但是楊業手頭的數據顯示,過去這些很好出手的房子,現在賣不動了。
兩天前,楊業碰到了兩個老年客戶。“一家三口,住老六區一套60來平方米的房子。孩子都27歲了,還和父母住一塊兒。”他說,老兩口準備換套大些的房子,但因為家庭收入不高,多少年才積攢了20來萬,首付肯定不夠,所以必須把現在住的房子賣掉,才能籌夠首付的錢。
老人相中了小區另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賣家報價190萬。對于這樣的價位,楊業形容老兩口“非常沖動”,把存款全都取出來,想立即簽約。老人和中介商量,表示交20萬定金,由中介承諾兩個月內賣出,但很多公司都不敢接。
“憑我們的經驗,不好做。”楊業判斷,“現在的行情,兩個月的時間不一定能賣出。要擱過去的市場,完全沒有問題,70平方米的小戶型,能賣100多萬,基本上一兩個星期內就能出。”
而現在,“市場變了,沒有人想接。想賣,但問題是沒有下家。可以說‘有價無市’,目前的市場根本無法判斷什么時候能出。”楊業說。
楊業所說的“市場變了”,其實是“預期”變了。
“買漲不買落,買家的心理開始希望限購令之后價格走低,而且越低越好。而現在賣方肯定不愿意往下降,除非有特別的情況,賣家才愿意出售。”楊業解釋說,天通苑的一個兩居室,現在可以租到2300元左右,比去年每套房上漲500至600元。“所以房主并不著急。這樣就形成了觀望的態勢——剛出政策的時候,很多人還停留在預期房價繼續上漲的慣性中。而現在,觀望的人越來越多。”
不過,如果房產流動性消失,而市場不流通,天通苑的兩位老人可能就實現不了置換的愿望。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