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宗罪”之五:貨品暗中被調換
一些有網購經歷的網民還有所買物品經過快遞環節被“貍貓換太子”的經歷。貓撲、天涯、開心網上一則被廣泛轉載的《別惹快遞員,這是神秘組織》的帖子中爆料稱,“快遞員根本不需要偷吃你那點小零食,也根本不會摔了你的東西。如果他想吃點棗,他就去只對快遞員開放的大中轉倉。他拿出所有裝棗的包裹,用十塊一斤的棗替換掉二十塊一斤的棗,用二十塊一斤的棗替換掉五十塊一斤的棗,最后再用五十塊一斤的棗換掉一百塊一斤的棗。然后他寫一張報失單,說十塊一斤的棗丟了,自己愿意承擔賠償兩倍的運費,也就是二十多塊,然后他拎著一百塊一斤的棗回去熬粥了。”
“六宗罪”之六:行業管理漏洞多
針對各種直斥快遞亂象的帖子,也有一些有過從業經歷的網民發帖“申辯”,聲稱行業管理漏洞才是造成諸多亂象的根本“病灶”。
網民“狂飆哥”的一則《在上海做快遞的那些日子》帖子中自述道,“白天爬樓送快遞,晚上半個裝卸工。工作再辛苦,多數快遞公司都是無底薪保障的,送1票=0.6-1塊錢,收一票提成5%-10%不等。當然,不出意外一個月3000-5000元的收入是可以有的,但要月收入過萬或更高就要靠灰色收入了,不然付出和回報根本不成正比。”
網民“智狐貍”也說,現在許多快遞公司在經營模式除直營外,差不多都是靠加盟,良莠不齊、規模不一,一些加盟型的公司甚至是作坊式的取派送站點,夫妻兩人就能做起來,服務質量、貨品安全自然無法保障。
【記者調查】業內“深喉”揭露快遞業“潛規則” 消費者怎能不遇“維權難”
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7.1億件,同比增長50.4%;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56.6億元,同比增長26.2%。同期,全國各級郵政部門受理消費者關于快遞業務的有效申訴9088件,同比增長了274.3%。其中,快件延誤、丟失及短少、損毀等問題最為突出。
“潛規則”之害究竟有多嚴重,“中國網事”記者幾經周折聯系到了曾在廣東一家快遞加盟公司做過老總的陳浩德(化名),即《曾經的快遞老總為你解答行業內幕,有問必答》一帖的發帖網民“智狐貍”。他告訴記者,網帖所曝的許多快遞行業亂象在行業內部早已“見怪不怪”。
“比如說‘先驗后簽’這一條,按照規定,快遞業務員將快件交給收件人時,應有義務告知收件人當面驗收快件,驗收無異議后,驗收人應確認簽收。可快遞公司一般通用的規則是先簽再驗,否則,寧愿將物品帶走也不會讓你先驗再簽。”陳浩德說。
他告訴記者,之所以這樣不僅是為了節省派送時間、提高妥投率,更重要的是“規避風險”。“因為有些貨物如果讓消費者現場拆封驗貨,責任就由快遞員承擔。而讓消費者先簽字再驗貨,即使發現物品有損毀,快遞員也可以將責任推給寄件方,消費者自然會面臨舉證難、索賠難等維權難題。”
對于快遞延誤問題,安徽韻達快遞公司的業務員王超(化名)告訴“中國網事”記者,按照《快遞業服務標準》規定,同城快遞時限不超過24小時,異地時限不超過72小時。但現實情況是,快遞公司同城需2天及以上,而異地時限一般超過3天,碰上逢年過節業務迅速增長,延遲派送簡直是家常便飯。
“快件延誤固然與天氣、航班有關,但快遞公司和業務員的主觀原因也不可忽視:有些業務員素質低,將寄件方和收件方信息搞混;快遞公司在部分地區劃定派送服務轄區,超區域只有客戶上門自取;由此導致內件直接價值喪失的,僅按快件丟失或損毀進行賠償,違約責任太輕,快遞公司不怕投訴。”王超坦言。
快件丟失、“內盜現象”是網民斥責最重、損失也最重的問題。曾在安徽星辰急便快遞公司做過中轉站分揀員的劉時兵(化名)說,省級以下快遞公司大多是加盟運作,而加盟公司人員混雜,順手牽羊就時常發生。
“內盜現象”的發生根本還在于違法成本過低。“在賠償標準上,購買保價的快件,快遞公司按照被保價金額進行賠償;而對于沒有購買保價的快件,賠償額不超過運費的5倍。”劉時兵說。比如,一部2000元的手機,如果未保價,賠償額一般不會超過500元,這無疑給“無良”業務員提供一個賺錢良機,遇到這種情況,消費者也常常會吃“啞巴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