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控通脹決心不變 緊縮政策仍推行
對于此次內地PMI指數降至52%,創9個月來最低,接受香港文匯報采訪的多位經濟學家均表示,雖PMI增速持續趨緩,但中央控通脹決心不會改變,預計緊縮的貨幣政策仍將繼續維持,甚至進一步趨緊。當前經濟增速的放緩仍處于可承受范圍,唯有忍過經濟調整過程中的“陣痛”,中國經濟方能進入“良性循環”的廣闊天地。
經濟放緩處可承受范圍
內地著名經濟學家、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研究員王遠鴻對表示,任何經濟調控措施均需經歷一定觀察過程,調控結果是逐步顯現,不可能一蹴而就。他闡釋,央行緊縮貨幣政策已持續一段時間,當前各項經濟數據均顯示,調控成效已初步顯現。雖然,受翹尾因素及食品漲價影響,5月CPI數據或將再創新高,但這并不意味調控失敗,相反顯示當局正朝著經濟“軟著陸”方向做出努力。
王遠鴻指出,實際上,PMI指數并非基于工業生產的統計數據,而是預期數據,顯示受調查者對經濟情況的心理預期。這只反映市場的心理趨勢,而非實際的生產情況。因此,不能作為評判當前中國經濟趨勢的唯一標準。他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態勢依然向好,仍可承受一定的回落空間。未來監管當局仍需夯實調控成果,繼續堅持推進緊縮貨幣政策。
PMI回落助調節通脹壓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張曉晶表示,是次PMI數據下降顯示中國經濟正實現“軟著陸”,這與政府的預期相當接近,有利于控制通脹。PMI回落的幅度并未超出預期,緊縮的政策仍應堅持,甚至進一步趨緊。他指出,實際上,是次PMI數據下滑程度好于市場,這在大面積電荒和制造業加速去庫存的背景下,顯示中國經濟恢復動力仍強,且有助于緩解市場對經濟“硬著陸”的擔憂。
王遠鴻強調,PMI適當回落可有效調節通脹壓力。在此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即是經濟增長速度適當放緩,這是宏觀調控的應有之義。他同時提醒,當前監管當局需注意的是,在“保增長”和“控通脹”之間尋找平衡點,控制經濟放緩速度,嚴防出現此前金融危機時期經濟增長“猛剎車”的情況。
來源:半月談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