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煤礦全部關閉,不再挖煤的他們手握億萬資金
部分“煤老板”轉型種地,因為農業技術、管理等門檻較低;部分“煤老板”把從煤礦中退出來的資金,投向消費類、服務類等三產行業,挖掘山西有潛力、有價值的品牌、文化和旅游資源;還有“煤老板”轉戰內蒙古、新疆等地繼續經營煤炭生意。
日前山西省宣布:截至5月25日,全省不達標礦井全部關閉,30萬噸/年以下小煤礦全部被淘汰,這標志著山西告別“小煤窯”挺進“大礦時代”。一個曾經聲噪一時的“群體”退居幕后,逐漸淡出煤炭生產一線。
這就是以經營小煤礦為生財之道的“煤老板”,曾經是奢侈品的追捧者、炫富的代名詞。這些“煤老板”手握著億萬資金,不挖煤了去做什么?這一直是社會高度的關注焦點。政府又該如何合理引導這筆民間資本的流向,讓它們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一些曾經的“煤老板”。
看好農業、對農村有感情,“煤老板”轉投農業探索新農村建設
吳擁軍,山西天源商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曾經是地道的“煤老板”。2006年,山西實施中小煤礦關閉、轉型政策,在煤礦挖到“第一桶金”的吳擁軍思前想后,煤不可能永遠挖不盡,他決定退出煤礦,轉投他業。
作為土生土長的晉源人,吳擁軍對晉祠大米并不陌生。吳擁軍將其看成能下“金蛋”的雞,回到老家王郭村干起了種大米、賣大米的行當。2006年起,吳擁軍發展1000畝的晉祠水稻品牌展示基地,目前已是收獲頗豐。
吳擁軍坦言,較“挖煤”而言,種大米的利潤要低得多,有點不夠“塞牙縫”的感覺。去種地,吳擁軍還出于兩方面考慮:一是看好這個產業;二是有感情因素。為此,吳擁軍投資100多萬元為村民建成了村外環路。為60歲以上老人按月發放100元補助;為全體村民繳納醫療保險;為村里考上大學的孩子提供補貼。
最近,吳擁軍轉型轉出了新想法,在自己老家探索農村建設新模式。最重要的舉措就是,拿出天源公司不少于70%的股份平分至每位村民,讓公司利益與全村村民利益“結實”地捆綁在一起,預計在2012年底以前完成改制,也是想通過這種利益共享探索農村公司合作發展的新模式。
記者調查過程中發現,“煤老板”改去種田已成轉型路徑之一,有相當數量的“煤老板”轉做農業,養鴨子、建農業園區、種核桃……這其中不乏成功案例。而究其原因,農業相對其他產業,技術、管理等門檻較低,相對適合“煤老板”轉型。
但“煤老板”轉型“種地”也面臨諸多挑戰:生產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利潤率低,很難滿足他們的胃口;而傳統農業沒出路,新的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的技術、管理門檻大幅提升……這都對改行“種地”的“煤老板”提出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