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
大豆加工企業虧損加劇
據了解,去年11月底,國家發改委下達“限價令”,要求中糧集團、益海嘉里、中紡集團、九三油脂四家食用油企業不得再上調小包裝食用油價格“限價令”于今年3月底到期后又被延長了兩個月時間。
目前,有關部門一直未就“限價令”是否繼續實行明確表態,市場流傳的說法是限價政策將延續到8月15日。
由于上述四家食用油企業占有主要的市場份額,其他企業也只能跟著“限價”。山東省一家油脂企業的負責人說,雖然企業不在限價之列,但大品牌沒有提價,小品牌也不敢提價,否則賣不動。
黑龍江牡丹江市某油脂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限價措施對企業的影響很大,但食用油是民生產品,政策有些難以平衡。
市場與政策之間的博弈一直沒有停息。益海嘉里油脂總監涂長明說,3月份的時候,很多小包裝油和散油的經營商在賭市場,他們預計“限價令”到期后,國內油脂價格會有大的提高,2、3月時的銷量很大,有些經銷商存了一些貨。后來政府宣布小包裝油的價格要繼續穩定,4月份之后整個小包裝油的銷量才開始下降。
隨著通脹壓力不斷加大,記者采訪到的不少企業都意識到食用油價格很難放開。而成本高漲、銷售不旺,讓很多中小企業只能選擇停產、限產。
“從經營成本來看,企業都有漲價的沖動?!敝腥A油脂網信息主編郭清保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現在大豆原料的成本已經超過4000元/噸,大豆加工企業虧損情況加劇,而食用油價格沒有上漲,豆粕消費情況也不好,企業加工一噸大豆平均要虧損100元至200元。
山東省一家油脂企業的負責人說,現在每加工一噸大豆虧損400元至500元,已經虧損了七八千萬元。“價格應該要漲,不然就沒法干了。”
除了原料成本高,讓王小語更加擔憂的是,企業收不上來原料,未來經營狀況面臨著進一步惡化的風險。今年國內大豆種植面積減少了30%左右,預計后期大豆價格還會上漲,到時企業原料收購會更加困難。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他們不像幾家大型企業那樣能夠享受國家定向銷售低價原料的政策,面臨的經營壓力尤為明顯。
東方艾格油脂行業分析師陳麗娜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小包裝食用油企業從“限價令”實施開始經營情況就不太好,而大豆壓榨企業近幾個月開始經營困難,如果政策持續,更多中小企業會停產。
壓力
對外依存度高推升價格
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公布后,市場普遍預計下半年物價將逐步回落。但包括食用油在內的居民消費品的價格上漲沖動,表明物價上漲壓力仍然不小。
“約談企業、禁止漲價等目前發改委采用的價格管制措施都是臨時性措施,對通貨膨脹控制效果有限,只能起到短期管控作用。”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宏觀分析師唐建偉接受《經濟參考報》采訪時說。
他表示,隨著通貨膨脹預期越來越強烈,很多企業紛紛以成本上升為借口提高價格,這種趨勢的蔓延是對物價上漲有效緩解的較大挑戰,對能否控制住通脹形成壓力。
陳麗娜認為,下半年有中秋、國慶這樣的消費旺季,一般在中秋、國慶前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力度還會加強。
對于大豆及食用油這類對外依存度極高的產品來說,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高企將對國內市場產生較大影響。據了解,近幾年來我國大豆及植物油進口量迅速增長。2010年,大豆進口量達到5480萬噸,占全球貿易量的60%,植物油進口量近700萬噸。
國際市場,7月份以來芝加哥大豆期價強勁反彈,美國大豆產量預期下調的消息可能進一步支持大豆價格走強。
“由于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高位運行,下半年通脹壓力仍然相當大。”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趙福地日前表示,今年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不斷攀升,抬高了我國進口商品特別是能源、資源類商品的價格,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國輸入型通脹壓力。上半年,我國部分主要大宗商品進口均價漲幅都在30%以上,其中大豆上漲30.4%。
郭清保說,現在國際市場價格大幅上漲,有輸入型通脹的趨勢。食用油應該提高自給率,掌握貨源才能有足夠的發言權,才能進行有效調控。
為了摸清全國油脂庫存家底,日前國家糧食局派出工作組對8個重點省份的食用油庫存情況進行了抽查。據了解,通過抽查,基本摸清了所查油脂儲存庫點的庫存數量、質量、分布和結構,掌握了全國油脂庫存管理的基本狀況,為進一步做好宏觀調控和保供穩價打下了基礎。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