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車數量與道路供給的矛盾是交通擁堵的首要原因
二、三線城市為何也交通擁堵?
機動車數量與道路供給的矛盾是交通擁堵的首要原因。南昌市交通部門的專家認為,要從根源上緩解南昌市城區交通擁堵問題,首先應充分認識城市交通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相互作用,在舊城改造建設的同時應根據路網容量對土地發展規模實行總量控制,嚴格控制中心區建筑密度與容積率。
專家還指出,要想短期內改善交通擁堵的現狀,不妨新增、改善次干道和支路等微循環道路,以滿足市民中短距離出行的需求,使城市路網結構更合理。
畢偉認為,解決交通擁堵是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利用經濟手段增加私家車使用成本,引導市民轉變出行理念和出行方式,更多地選擇公共交通,也是相對可行的一項措施。”
針對有觀點提出二、三線城市以限購的方式緩解擁堵,畢偉表示,由于昆明社會經濟發展、人力、資源流動主要依靠陸路交通,單純采取限制私家車,不僅不能從根本上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反而會對昆明乃至云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面對擁堵,二、三線城市居民的購車意愿似乎在逐步回落
受益于前幾年二、三線城市車市的快速增長,許多車企把發展重心轉移到二、三線城市上來。統計顯示,去年許多二、三線城市的汽車銷量增長率都超過30%。廣汽豐田、東風日產,一汽—大眾、上海通用等眾多合資車企,甚至寶馬、奔馳等豪華品牌企業也紛紛轉戰二、三線市場。
然而,在交通擁堵的環境下,二、三線城市居民的購車意愿似乎在逐步回落。
南昌市民萬先生告訴記者,原本年內打算購車的,但看到交通擁堵的“慘狀”,購車計劃已經一再推遲,“先等等再看吧。”萬先生無奈地說。在南昌,像萬先生這樣推遲或放棄購車計劃的市民還不在少數。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理事賈新光認為,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二、三線城市中具有購車能力的家庭數量確實在迅猛增長,但目前二、三線城市的汽車消費環境并不理想。“主要是城市交通規劃上存在較大問題,與汽車行業的發展嚴重滯后,不利于行車和停車,部分二、三線城市保有量已經開始趨于飽和。”賈新光說。
賈新光認為,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汽車高增長大概經歷了近10年時間,目前保有量才趨于飽和。“二、三線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更為滯后,在交通環境的制約下,大量二、三線城市可能只要經過兩三年的高速增長,汽車保有量就會飽和。”他認為,今后汽車行業發展主要依靠二、三線城市的趨勢不會改變,但增長的空間還取決于這些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改造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發布的統計顯示,上半年汽車銷量同比微增3.35%,比2010年32%的增速回落了近29個百分點。
“總體上說,今年下半年和未來幾年汽車產銷形勢不容樂觀,年內就有可能出現產銷量的負增長。”賈新光說。中汽協日前也指出,我國車市在持續了兩年的高速增長后,正進入平緩增長時代。(記者吳齊強 胡洪江)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