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論道:
追求理性高效告別低質量GDP
過去30年,中國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但今天,中國已意識到了原有經濟增長模式的局限,并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十二五”規劃的主線。
種種跡象表明,“低質量增長”、唯GDP至上的模式已迫近社會承載力的臨界點。
首先,環境污染導致的社會成本不斷上升。根據2006年發布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相當于當年GDP的3%%。2007年《瞭望新聞周刊》報道:全國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喪失了使用功能,流經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嚴重污染……綜合世界銀行、中科院和環保總局的測算,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占GDP的10%%左右。
另一個問題則是房地產。據估計,房地產及相關行業對GDP的貢獻高達三成。在一些城市,土地出讓金已占到地方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但嚴重偏高的房價收入比,使得一些民眾只能望房興嘆。不僅如此,房地產更成為許邁永、許宗衡等高官尋租的黃金寶地。
再次,“鐵公機”大干快上,質量安全隱患令人憂心。此前出臺的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則為一些地方政府的亂投資提供了背書,導致地方政府及其融資平臺債務飆升至10萬億元以上。地方官員為了自己任期內出政績,不少項目趕工,質量問題層出不窮。當然,“鐵公機”也是腐敗重災區:鐵道部長劉志軍、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等多位高官落馬,河南省交通廳則創下連續四任廳長被雙規的紀錄。
最后讓公眾憂心的是食品安全問題。從三聚氰胺事件到瘦肉精事件,食品安全危機層出不窮。
低質量增長的危害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看到,低質量增長的本質是社會財富的不合理再分配。一方面,企業通過污染、偷工減料等途徑將生產成本“外部化”,轉嫁給社會公眾承擔;另一方面,官員則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尋租。其結果就是收入分配兩極化加速。
2009年,溫家寶總理在劍橋大學演講時引用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的話說:“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要威脅社會穩定。”誠哉斯言。
如何才能實現經濟發展成功的大眾化?首先,政府應逐步退出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參與,讓市場在資源(特別是土地、金融)配置中發揮主要作用。其次,要打破央企壟斷,通過優化競爭“還利于民”。再次,強化政府財政開支的透明度,以輿論監督來擠壓政府亂投資、亂消費的沖動。中央部委公開“三公經費”上的左支右擋,更突顯了輿論監督的巨大威力。最后,建設法治的市場經濟,這是杜絕官員腐敗、企業尋租的根本路徑。
GDP增速第一不是我們的目標,GDP總量世界第一也不是我們的目標,低質量的GDP世界第一更不是我們的目標。讓經濟發展真正造福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才是經濟發展的終極目的。為此,我們需要慢下腳步,讓靈魂跟上腳步,讓大多數人生活的夢想不被經濟的車輪碾碎。(華商報劉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