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印軍最初的計劃,它的航母應該航行到西巴基斯坦附近的海域,直接對巴基斯坦方面的重要海軍基地實行遞進式的海上封鎖。但戰爭爆發時,印度航母又一次出現了問題,據說當時是有一臺發動機出現了故障,也就是說動力方面出現了問題,于是印度航母就無法完成這種遠程航行任務,只能在東巴基斯坦的海面實行海上封鎖。
從印巴戰爭中印度航母的表現,我們就可以看出,在擁有航母,但這個航母并不好用的情況下,航母反而變成了一個累贅、一個包袱,甚至是一堆廢鐵。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們知道,航母是一個超級復雜的系統,其子系統出現問題的概率都是不可回避的。比如,一架先進戰斗機的機載雷達系統中有一個名詞叫做“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也就是說,雷達工作多長時間內可以無故障。這種“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按照通常指標大概是100多小時。如果說一艘航母上停著100架艦載機的話,就意味著這100架艦載機,每一個小時會有1架飛機的自帶雷達出現故障。
航母系統的復雜性遠遠超過一架戰斗機,更遠遠超過一架戰斗機的雷達系統。從理論上說,航母在航行、作戰過程中的每一分鐘都存在著故障的可能。這些故障在某些系統中存在時可能不影響使用,但一旦出現在某些核心系統上的話,航母就會發生無法參戰、無法使用的現象。
在現實當中,不好用的航母更多的是一些老舊的、二手的航母,但即使是老舊的航母也有好用的情況,像英國的“競技神”號,它在馬島戰爭中的表現可圈可點。
同樣,航母不好用的情況在一些新航母當中也會出現。
我們看法國新造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在剛剛建成試航的時候就出現了螺旋槳葉斷裂的問題。被逼無奈,法國人把新槳葉拆下來,換上了老航母的螺旋槳。換上老螺旋槳之后,航母的航速只能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準。實際上就出現了新航母不好用的現象,而這種現象正體現了對航母技術的掌握程度以及建造標準的高低。只有真正掌握了航母的核心技術,真正能夠維持一個高水平建造標準,才能夠保障航母成為一個真正的好用的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