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資囤炒?
“作為國內大型的中藥飲片企業,康美藥業每年利用三七數量僅為100噸左右,而2009年囤積量卻是這一數字的7倍多,存在明顯的囤炒行為。”中國銀行廣東揭陽分行一位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
那么,三七等中藥材為何會成為游資追逐的目標?
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會長孫雄對《瞭望》新聞周刊說,中藥材不像一般生鮮農產品,其在適當溫度下能夠存放較長時間,故具有極大的囤積空間。“一些貴重藥材,如西洋參、太子參,可在倉庫,特別在冷庫里存放幾年時間而不變質。期間,庫存中藥材可以囤積居奇,也可以不停易主升值。還能發展深加工,投資者能從容根據市場行情靈活經營,或囤貨或拋售。”
孫雄說,比如三七等被暴炒的商品,其往往總產量不大,遇到旱澇等自然災害,極易出現供不應求,于是,少數有經濟實力的公司或個人就可以輕易囤積居奇,牟取暴利。
普寧市藥監局原副局長陳德豐告訴本刊記者,當前,從中藥材種植、加工到流通等各環節,都存在炒作的跡象。“有些企業甚至早早擠入種植環節,提前控制藥源。有的甚至把中藥材種植的種苗收購起來燒掉,制造市場短缺局面,從而抬高價格。”
陳德豐說,中藥材原本納入國家計劃監管,后按市場經濟模式管理。“由于一些壟斷性的企業已介入到整個產業鏈條的炒作,國家有關價格監管部門也力不從心。”
本刊記者獲悉,當下,部分藥企為擴大倉儲能力,正以各種名義加快在全國各地擴建倉庫、園區。
以康美藥業為例,其目前已在普寧市建成占地數百畝的中藥材倉儲物流基地,并擬規劃發展占地逾1000畝的康美國際中藥港。另據康美普寧中藥材專業市場營運副總監周俊豐介紹,康美藥業公司還在安徽發展一個占地1500畝的專業市場,屆時將成為全國最大。“當前全國有17個中藥材專業市場,現在很多已納入康美的收購計劃。”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