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業界人士、“鋼之家”總經理吳文章說,2010年以前,中國鋼鐵業產能過剩是結構性和階段性的。然而,從2012年起,行業進入全面過剩階段。即主要鋼材品種都已供大于求,且鋼材消費量進一步增長的空間不大,產能過剩作為鋼材市場運行的主要矛盾會長期存在。
專家認為,“去產能化”將成為鋼鐵業的未來趨勢。這包括落后產能淘汰、加快兼并重組和完善行業退出機制等。在此過程中,要避免非市場力量的干預。
“比如華菱鋼鐵,去年原本巨虧,卻因收到地方政府10多億元的補貼而勉強盈利。華菱鋼鐵的第二大股東是跨國企業安塞樂米塔爾,持股比例約30%,這意味著10億元補貼中有3億元給了外資。如此補貼是否合理,值得商榷。”有專家認為。
從專注PPI到兼顧CPI?
面對嚴峻形勢,李新創指出,今年鋼鐵業的核心工作是“保盈利”。
嚴控產量是業界的一致看法,但落實起來很難。隨著近期鋼價上漲,粗鋼日均產量迅速反彈,至4月上旬已達到203萬噸的歷史新高水平,遠超去年全年的187萬噸。
“二季度在資金環境好轉、保障房及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的推動下,國內鋼價有望延續漲勢。但產量的加速釋放,使后期鋼價有較大回落風險。”鋼鐵現貨交易平臺“西本新干線”副總經理盛志誠說。
由于鋼價不具備大漲條件,更多的企業選擇進軍非鋼產業。在吳文章看來,鋼廠搞輔業是不得已的選擇:去年武鋼整體銷售利潤率為1.67%,而非鋼產業達到3.47%。肉價支撐的CPI最新漲幅是3.6%,而鋼價支撐的PPI是負0.3%。
“鋼鐵生產流程很長,各環節衍生機會很多,不用對其搞輔業大驚小怪。”李新創說。事實上,從金融到房地產,從養豬到賣酒,鋼鐵公司涉足的行業已經五花八門。有專家提醒,鋼廠拓展非鋼產業要注意與主業的關聯性,像德國第一大鋼鐵企業蒂森克虜伯,就選擇從鋼鐵向下游的機械制造、電梯設備延伸,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來源: 編輯:于姝楠
相關新聞:
首季中國國企利潤同比下降9.1% 鋼鐵全行業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