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歐美等市場的輸入性因素變動也增大了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并對CPI產生一定程度影響。全球流動性仍然寬松,美、歐都將繼續實施寬松貨幣政策;新興經濟體因外部需求下降和通脹壓力減輕,將在一定程度上放松貨幣。寬松流動性、地緣政治動蕩等因素影響持續存在,大宗商品價格還將高位運行。
“原材料價格變動等國際因素,大多是短期的,對中國物價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增大了不可預期性,”許光建說,“需要注意的是,現在中國和國際確實存在著雙向影響,中國的大宗商品波動也會對國際產生影響?!?/p>
美歐債務危機在2012年繼續沖擊世界經濟形勢,調控物價在全球化背景下愈發顯得困難。除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形成的成本推動壓力外,受國際環境影響而產生的經濟波動亦不可避免;積極發揮宏觀政策的調控作用、著重研究調控的力度及適合的方式,對于復雜環境下的物價調控來說顯得愈發重要。
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被認為是穩定物價的基本前提和有利條件。業內專家指出,在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宏觀政策的前瞻性及中期效果,增強彈性和靈活性,努力化解各種風險。
關于如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莊健認為,首先是保證供應,從供求角度提供有效供給;其次是保障經濟增長的穩定;此外還應在推動價格改革的同時,同步推動相關領域的市場開放,允許民營力量加入,形成健康的市場機制。在農產品價格方面,應該重視農業基礎地位,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增加對養殖業補貼以穩定農產品供給,提升其抗擊風險能力,讓農業自給自足,減少對外依存度。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
相關新聞:
專家:個稅起征點應與物價掛鉤
發改委稱物價上漲不可避免 穩價安民任務艱巨
發改委約談17協會保物價穩定 食用油巨頭緩漲價
物價“向前蔥” 百姓怎么辦?
工資增長怎樣才能跑贏物價?
梁振英:物價和樓價是香港主要的民生問題
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收到264件涉及“穩定物價”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