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銀行收費,人們反映的問題主要有三個:一是收費有沒有依據;二是銀行是不是遵守了有關法規;三是即使遵守了法規,收費是不是合情合理。”正在參與制訂《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的銀監會創新監管部副主任尹龍說。
隨著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監管部門專項治理的推進,備受關注的銀行業不合理收費現象目前已有所改觀,但是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依然存在,群眾仍然感覺需要改進的空間很大,小微企業主對此也抱有很大期待。
那么,銀行不合理收費整治究竟難在何處?如何才能使不合理收費現象得以根治?
整治銀行不合理收費成效幾何?
上月末,16家境內上市銀行一季報收官。人們看到,銀行一季度凈利潤增速回落趨勢明顯,中間業務收入增速下降引人注目。
就工、農、中、建、交行而言,今年一季度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0.3%、19.8%、13.8%、4.9%和21.8%,而去年一季度增長分別高達42%、63.4%、18.6%、37.2%和42.8%。
建行表示,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監管政策和市場行情等因素影響”。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認為,一季度手續費凈收入同比增速顯著回落,是拉低銀行盈利增速下降的主要因素。銀行業收費以及息轉費受嚴格監督,導致相關手續費收入下降。
“以前銀行給我的貸款,是利率上浮30%,但商量好利率上浮20%,另外10%作為咨詢服務費,這叫‘浮利分費’。現在貸款利率上浮25%,但咨詢服務費不用交了,算是銀行‘減費讓利’。”浙江小企業主周云對記者說。
如今在一些銀行網點,填單臺上多了一本服務收費價目表。北京市民吳女士在工行宣武門支行打印近一年的賬戶流水時,工作人員將明細打印好,告知她是免費服務。
今年以來,從貸款業務“七不準”到服務收費“四公開”,從要求銀行自查自糾到監管部門現場訪查,監管部門連出“重拳”,對銀行業不合理收費和附加條件進行專項治理。
銀監會近日派往各地的18個督查組匯總后的情況顯示,銀行不合理收費現象已有改觀。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關鍵性問題,與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和社會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
不合理收費緣何整治難?
“盡管銀行收費正朝著公開、透明的方向發展,但是價格公示與規范收費無法畫等號,應做到合理收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錫軍說,一些說不清成本的銀行收費,難以讓客戶信服。
建行副行長朱小黃向記者坦言,因為銀行目前還不能完全核算到業務條線、客戶和產品,缺乏科學定價依據和完善的定價體系,一些收費確有不合理之處。
記者注意到,目前銀行收費依據的還是十年前的法規,新的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遲遲沒能出臺。絕大部分收費項目為市場調節定價,缺乏對收費合理性的評估標準。
專家認為,銀行業不合理收費現象普遍存在,究其根源,與銀行相對壟斷的行業地位有關,是競爭不夠充分的表現。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教授郭田勇說:“銀行市場準入并沒有完全放開,同時大型商業銀行市場占比高。如果大行在調整收費價格時統一口徑,不論是個人消費者還是小微企業,都只能被動接受服務和價格。”
如何使不合理收費現象根本改觀?
專家認為,銀行必須真正將專項治理各項要求體現在可持續的改革發展之中,調整完善績效考評、業務流程和IT系統,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監管者必須繼續深入推進專項治理,加強監管;同時,推動《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早日出臺。
“銀行的利潤增速按月份攤在考核業績中,‘七不準’又明確提出不準‘浮利分費’,我們的考核壓力陡增。”一名股份制銀行北京分行的員工對記者說。
對于一些銀行不科學的績效考評機制,銀監會銀行監管一部副主任郭武平說,一方面要求銀行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建立健全績效考評機制,另一方面已在研究如何引領銀行更科學地制定績效考評機制,時機成熟時將制定相關的規范性文件。
而《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也有望不久頒布,這將為建立科學合理的銀行服務收費制度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撐。
尹龍透露,根據對“管理辦法”征集的意見,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和銀監會正在對銀行所有的業務、每項業務下所有的服務、每項服務下的收費進行梳理,這項工作下星期之前可基本完成。此后再做一些內部調查,在此基礎上,“管理辦法”以及價格主管部門制定的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目錄,將一起頒發。
“治理不合理收費,關鍵是要實現充分競爭,推進市場化改革。”一位大型商業銀行分行行長認為,當前的不合理收費整治主要還是靠政策推動,未來必須靠市場競爭來推動。
郭田勇說:“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充分,銀行將會像一般商店一樣主動明碼標價,并自覺提升金融服務。”
相關新聞:
訪談預告:銀監會談銀行收費 金融支持三農 小微企業
銀行收費新政滿月觀察: 效果初顯 改善情況各異
銀行收費舉報電話開通 銀監會啟動現場查訪
消費者質疑銀行收費是否公布即合理?
銀行收費為何引發輿論關注?
來源:新華網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