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美國等地持續的高溫干旱天氣導致的糧食減產,其“蝴蝶效應”使國際糧價的瘋狂上漲愈演愈烈。信息顯示,在過去一個多月里,包括大豆、玉米以及小麥等谷物價格不斷暴漲,受此影響,我國國內市場部分農產品也已現漲勢。有評論說,全球正再次面臨一場糧食危機。2007年到2008年的“糧食危機”相去不遠,那么,目前糧食的減產是否會帶動市場復制那一走勢?國內市場的物價是否更被拉起?就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國際糧價暴漲令人吃驚
到7月20日收盤,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豆、玉米以及小麥三大谷物期貨價格已連續5周大漲,在過去短短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國際玉米、小麥價格的累計漲幅超過45%,漲勢最小的大豆期貨價格漲幅也接近25%。國際大豆、玉米兩大品種期貨價格也都刷新了紀錄,國際小麥期價更是觸及4年來的高點。在全球經濟依舊疲軟的大背景下,國際糧價的瘋狂表現令人們有些吃驚。
業內人士表示,美國的大豆和小麥產量占全球40%,其生產動向直接左右全球糧食供給。美國持續干旱以及投機資金流入市場的影響,令國際市場糧食價格飛漲。全球經濟可能因此面臨5年來第三次糧食通脹的沖擊。
聯合國糧農組織曾警告稱,未來至少10年內,糧食價格將繼續維持高位。
但也有分析認為,糧食危機不太可能出現,因為關系到全球糧食安全的兩種主要農作物——小麥和大米的供應仍相對充足,價格仍低于之前高位。
趨向回歸合理價位
對于糧價上漲原因,天氣當然是導火索。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利寧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國際農產品期貨行情的走勢反映的是對供需基本面的預期。當需求不變的時候,供給方面的兩大要素無非是播種面積和單位面積產量。而影響單位面積產量在技術條件(品種和耕作)不變的情況下,主要取決于氣候狀況。所以對玉米、大豆和小麥三大農產品期貨行情走勢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氣候了,氣候因素中又數干旱影響最顯著。更何況,大旱又發生在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美國。所以,執國際農產品市場之牛耳的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三大宗農產品行情要不大漲那才不正常了。而市場的借機炒作應該是投資人的基本操作,它與市場操控應該是有本質區別的。
同時,專家也分析,對于低迷的全球糧食市場而言,美國糧食減產帶來的全球糧價走高,對世界糧油市場回歸合理價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對于阻斷我國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的趨勢更是利好因素。
事實上,國際糧價在前一輪暴漲后已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回落,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食品價格指數也顯示,經過連續下跌后,上半年國際食品價格指數已低于2008年和2011年的同期水平。
而現在,在氣候、供需、炒作三大因素推動下,國際糧價轉而持續飆升。
國際糧價會長期上漲嗎?張利寧說,從供給方面影響國際農產品價格走勢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如農業勞動力價格、石油價格和大宗原材料價格等等都是長期上升趨勢,因此國際農產品價格長期趨勢是呈現上行的。
有專家也表示,世界人口和養殖牲畜數量不斷增長,對糧食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大,由于供給量增速慢于需求增速,加之對沖基金等市場操作行為,長期來看易漲難跌。
對國內市場沖擊不大
國際糧價的暴漲,已經引起人們對國內市場受沖擊的擔憂。其實,國內市場部分品種已現漲勢,典型的是大豆的下游產品豆粕,從6月份以來,大連商品交易所豆粕期價累計上漲已接近25%。實際上,近年國內的糧食價格一直處于全球價格的較高水平。發改委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到6月份國內糧食價格仍高于國際市場。
不過,張利寧認為,中國人多地少的基本面,決定了中國不得不一定程度地依賴進口。但是中國的農業政策得當,加上農業高產技術,使得中國的糧食自給率達到了95%以上,這使得中國能夠保證糧食安全,也使得中國有一個穩定的進口需求,從而最大限度地從需求降低了對國際農產品價格的沖擊。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也表示,上半年農產品在價格低位的大量進口也為下半年市場的穩定奠定了基礎。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國內進口大豆2905萬噸,較去年同比增長22.5%。
張利寧說,至于應對措施,短期的包括,適當加大國儲庫的外吐量,控制進口量,減少對國際農產品價格的火上澆油;依法打擊某些商家借機炒作等。長期措施上,主要是那些進一步增強大宗農產品自給率的舉措,不外乎兩方面的努力,即播種面積和單位面積產量,一是保住耕地紅線的基礎之上增加可耕地儲備增量;二是增加穩產高產田的建設。
他還建議,實行農業走出去,把我國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輸出到耕地資源豐富的國家,在那里建立大型農場甚至于設立農業開發區,增大大宗農產品供給源多元化,以減少對美國農產品輸出的依賴。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