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指數”背后有利益
既然頻頻招來質疑和批判,為何一些機構和學者仍然樂此不疲地進行指數發布?專家指出,這些指數的背后存在利益的考量。周清杰表示,當代人重視信息的價值,指數發布如果做得好,就會成為發布機構的一張亮麗名片,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對于商業性機構而言,這也意味著更好的經濟效益。
“學術界也存在一種浮躁的風氣,為了追求轟動效應,標新立異地制造一些指數。不管研究是否客觀、準確,只要結果發布出來了,吸引了眼球,有了社會影響,就是有了成績和效益。”謝太峰分析道,“有的媒體在其中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指數發布者制造噱頭想出名,媒體天生喜愛追逐熱點,雙方一拍即合,于是一些‘雷人’的指數和研究報告被廣為傳播,這和娛樂圈的炒作沒什么兩樣。”
收取項目經費和企業贊助也是一些指數發布機構的生財之道。“那些接受資助的研究,很多都是先有了結論再找數據去證明,表達的是對資助方有利的觀點,誰出錢就替誰說話。像房產商贊助的研究,得出的數據肯定是房價不高。這樣的指數發布出來混淆視聽,社會影響很壞。” 謝太峰說。
指數發布應采取硬約束
“我們看到的一些指數在指標設計和抽樣上做得不科學,這與研究者的素質不高有很大關系。我國擅長統計分析的人才不多,而各種指數和調研報告卻滿天飛,很多是由根本不懂統計原理的人去做的。”張翼說,在歐美發達國家,指數制作是由專業機構和具有統計資質的人去完成的,做出來的數據準確性和公信力都比較高。我國目前對于數據發布沒有官方標準,學術共同體也沒有達成一致,因此會出現濫發、亂發指數的現象。
周清杰認為,指數發布的成熟和科學化需要多方努力,包括發布機構的運作更加規范,專業能力不斷提升;機構之間形成良性競爭,優勝劣汰;媒體更加理性,真正有自己的判斷,不跟風、不炒作、不曲解;政府加大官方相關數據發布的范圍,提升公信力。他還建議對指數發布采取一些“硬約束”,如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監管機構制定一些規則,規范相關指數的發布;建立、健全相關行業協會和執業資格制度,提高行業門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