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城鄉做“加法”
實行農業補貼,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
取消農業稅,邁出了新時期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一步,此后反哺農業、統籌城鄉、強農惠農富農的步伐繼續加快。
“今年病蟲害特別厲害,多虧了國家的‘一噴三防’補貼政策。要是沒有這項政策支持,不做統一噴防,每畝至少要減產500斤!”顆粒歸倉,讓河南省許昌縣五女店鎮南街村種糧大戶趙保獻懸著的心落了地。“今年的畝產能達到1100—1200斤,又是一個豐收年呀!”
如今,農民不但“種地不再交稅”,而且還過上了“國家給補貼”的好日子。近年來,在少取或不取的同時,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民多予的力度,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農業補貼政策,向廣大農民發出了強烈而明確的信號。
為調動農民積極性,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相繼實施,農業補貼從2002年的一項擴充到2006年的四項,補貼資金規模從2002年的1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653億元,10年累計安排7631億元。
確保農民種好糧的同時,國家又通過糧食收購托市,為農民種田托底。從2004年開始,國家實行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2008年以來,又出臺了重點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糧食收購價格逐年提高,農民的豐收果實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收入。
主產區是糧食穩定發展的大頭。為有效緩解縣鄉財政困難,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促進糧食穩產增產,2005年國家出臺了產糧大縣獎勵政策,2008年國家又出臺了產油大縣獎勵政策。8年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1331億元,政策惠及1000多個產糧大縣和900多個產油大縣。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農業補貼已覆蓋農業生產資料、技術服務、農村金融保險和生態環境等農業生產的多個領域,形成了綜合補貼與專項補貼相結合,收入性補貼與技術性補貼相配套的框架體系,充分拓展了支農投入增加的空間。
好政策要有好效果,離不開高質量的落實。十年來,農業補貼資金使用不斷規范。政策落實過程中,通過邊實踐、邊總結、邊調整,不斷修改完善補貼政策管理辦法,推行補貼公示制度、發放補貼明白紙,實行“一卡通”兌付,建立補貼信息網絡,以及嚴肅查處重大違規事件,努力確保不折不扣地將補貼兌付到農民手中,充分發揮了補貼資金效益。
農業生產補貼理順了,公共財政開始更多關注農村的全面發展,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文化、勞動力培訓和鄉村道路建設、人畜飲水、農村能源等逐步納入了公共財政支持范圍。10年來,中央財政“三農”支出從2003年的2144.2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0497.7億元,今年“三農”預算支出更是增加到12286.6億元,“三農”發展迎來新的契機。
“減法”“加法”聚合力
政策效應凸現,“三農”發展再迎黃金期
惠農政策春風化雨。
免除農業稅、增加農業補貼等一系列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扶持政策的實施,激發了“三農”的發展潛力,10年來廣袤田野捷報頻傳,農村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糧食生產“八連增”。好政策是“定心丸”,“多予、少取、放活”支農措施的出臺,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提升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十六大以來,我國糧食生產不僅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的首次“八連增”,打破了“兩豐一歉”的傳統周期波動,而且首次站上了1.1萬億斤的新臺階。從2004年恢復增產到2011年,糧食累計增產2810億斤,年均增產350億斤,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增產幅度最大的時期之一。今年上半年,夏糧再獲豐收,目前秋糧也長勢良好,有望實現“九連增”。手中有糧,心里不慌,糧食生產步步高,使得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有了“定盤星”。
農民收入“八連快”。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充滿活力,隨著國家農業補貼力度的加大和最低收購價等保護農業生產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快速增長,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今年上半年農民收入更是延續了強勁增長勢頭,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12.4%,超過了GDP增幅。更加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出現了縮小的可喜現象,農民吃穿住用等都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越過越好,小康之路正越走越寬廣。
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通過積極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工農城鄉利益關系,打破了長期以來農村事情農民辦的傳統理念和制度安排,帶來了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重大變革,公共財政的陽光更多地照耀到農村,農村社會事業短板加速補齊。十六大以來,全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72萬公里,解決了3.26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增農村沼氣用戶3000多萬戶,改造農村危房460多萬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等也加速推進。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正在從夢想變為現實。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過去十年“三農”交出了精彩答卷,我們有理由對農村的美好未來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