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景區門票支出已超過交通、購物、餐飲、住宿,在旅游花銷中占比最大,達21.92%
“三年不漲”咋變成“三年必漲”?
連日來,風景如畫的邊城鳳凰,因高舉收費大旗,著實讓游客和商家很受傷,也使景區門票漲價再度成為熱議話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尋常百姓走出家門游山玩水,拉動旅游經濟持續增長,成為經濟發展的一道靚麗風景。然而,景區票價也與日俱漲。面對各地景區風起云涌的“漲價潮”,不少游客直言景區已經“游不起”。而一些景區管理人員卻認為,景區漲價有合理因素。
游客與景區各執一詞,景區門票的價格多少才算合理?如何兼顧地方經濟發展、百姓承受能力、景區環境保護三者之間的關系?本報記者做了深入采訪。
1.景區票價:止不住的漲聲
公益型景區在價格制定上應盡可能體現公益性,滿足游客旅游需要
“聽說又有不少景區要漲價,我還是宅在宿舍吧。”清明節假期,北京市海淀區一所高校的研究生王晨琳沒有出去旅游,而是選擇了宅著休息、看電影。“現在景區門票動輒上百元甚至兩三百元,去旅游一趟還真有點心疼錢。”王晨琳說。
這些年,旅游經濟發展很快,景區門票也跟著水漲船高。全國部分旅游景點特別是一些世界遺產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都調高了門票價格,有的景區門票價格上漲幅度超過200%。比如,以2004年為參照,張家界武陵源景區的門票由158元調至目前的245元,九寨溝由145元調至220元。今年,又有一批景區跟進漲價,一些區域性景點和索道等附加設施也在近期上調了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