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清明節是我國人民祭奠逝者、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然而,期間許多不文明、不環保的祭祀方式依然存在,有的還愈演愈烈。
個別商家總喜歡借“節”造勢,挖空心思地開發出五花八門的各類相關商品。品種已不僅僅限于紙錢、紙質服飾,如今美元、歐元等外幣,樓房、手機、電視、洗衣機、轎車、家具等也都被大量“開發”,成為升級版祭祀用品,其價格動輒幾十元或上百元。有的商戶甚至還推出了“個性化定制”服務,只要顧客需要就能“克隆”出許多新產品來,什么“保姆”、“保鏢”等一應俱全。更有甚者,還推出了惡搞式的祭祀品。
但也有一系列變化正在我們的身邊悄然發生:長春今年就將清明節的主題定為“文明低碳祭祀,平安和諧清明”,倡導人們通過鮮花、絹花、卡片來表達追緬之情;北京的民政部門和社區工作人員為市民提供了網絡“代祭”服務;南京公墓還推出了“紙錢兌換鮮花”服務……
隨著大量以更低消耗、更少污染、更多環保為核心的新做法涌現于各個城市之間,傳統的清明習俗在植入“低碳”元素后,釋放出了更加文明、可親的氣息。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清明時節各種點燃香燭、焚燒祭品、鳴放鞭炮等祭掃方式,不僅與當下所提倡的“低碳、生態、環保”生活方式不符,也會產生大量垃圾和廢氣,污染生活環境,容易造成火災等事故。時代的發展,觀念的變更,正在為傳統的清明節添加新的文化內涵和注解。
民政部呼吁各地推行鮮花祭掃、居家祭掃、網絡祭掃和社區公祭等文明祭掃方式,提倡樹葬、花葬、草坪葬等節地環保生態的入葬方式,打造綠色、生態、和諧清明。這不僅是公眾的倡導,更是對政府部門提出的更高要求。
要讓“低碳”的祭掃方式從新潮的“概念”變成實際,讓它在生活中找到“落腳點”,需要有關部門在大力宣傳這一新觀念的同時,更好地增強服務工作,為人們“低碳祭掃”創造便利的條件。
引導、服務、便利,需要實實在在的細致工作。倡導市民祭掃時“自駕改坐公交”,城市公交系統應合理設置或調整車輛;推行“植樹替代香燭”,需要開辟園林綠地和管養;提倡網上祭掃,需要規范祭祀網站的主持與組織等,使之更加符合人們對祭祀活動莊重、得體的要求;社區工作者應尊重民意民愿,做好社區公祭活動組織安排等等。只有這樣,“低碳祭掃”才能真正讓清明節更加綠色、文明。
來源:吉林日報 (記者 韋林)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