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近年來以科學發展為先導,以發展經濟為突破口,著力改善民生,創新工作思路,使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綜合實力不斷攀升。
提速增效,促經濟建設大步跨越
“延吉市這兩年的投資環境越來越好,交通也越來越便利。我經常出差,以前去南方必須到北京轉機,現在都能直飛上海、廣州、甚至國外了。今年四月,延吉還開通了直飛杭州的航班,特別方便。”延邊娃哈哈長白山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總經理何衛說。
隨著經濟發展軟環境的不斷優化,延吉市的產業結構也不斷調整,機械加工、食品醫藥、能源建材、電子信息等產業不斷壯大,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9.1%,連續5年被評為“吉林省工業提速增效優秀市”。目前,新開工項目達709個,投資億元以上項目83個,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0%以上,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年均增長50%以上。
延吉市在優化產業結構的同時,產業層次也逐步提升。坐落于延吉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內的吉林敖東藥業延吉分公司擁有國內一流的GMP標準廠房和先進的生產線及檢測系統,年生產各種藥劑3000萬支,其中敖東BP素(注射用核糖核酸Ⅱ)填補了國內治療胰腺癌及軟組織肉瘤生化藥物的空白。像敖東藥業這樣的高新技術產業在GDP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已成為延吉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延吉持續擴大開發開放,使商貿流通業和新興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大幅提升,獲批為國家第三批加工貿易產業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后,還獲得了“全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示范城市”的榮譽,延吉中韓軟件產業園被授予“吉林省服務外包重點園區”。2011年,延吉市的總體經濟布局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調整為1.8:46.8:51.4,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二、三產業占據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第三產業形成了以旅游業為龍頭、商貿流通業為主體、新興服務業為后勁、房地產業為支柱的服務業發展體系。
創先爭優,執政能力顯著提高
近年來,延吉市堅持在思想上、組織上、制度上、作風上“創先爭優”。在思想建設上,大力開展“學好黨章、做好黨員”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加強黨章教育、忠誠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在制度建設上,創新實施戰線負責制、工作周報制、跟蹤督查制、功過獎懲制等制度,做到“不想干的逼著干、不敢干的鼓勵干、不會干的帶著干、不好干的頂著干”,充分調動了廣大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組織建設上,堅持公開、公正的原則,切實強化干部隊伍管理,完善了以差額提名、差額推薦、差額考察、差額票決為主要內容的干部選任機制,實行了干部選任陽光操作,提高了選人用人的公信度;在作風建設上,增強了黨員隊伍的執政意識、責任意識和宗旨意識。
不久前,延吉市10371名各級黨員干部手中都多了一張聯系卡,每張聯系卡上注明了10個聯系群眾的姓名、單位、家庭住址和聯系電話。“一聯十”心連心活動讓上萬名黨員干部進社區、察民情,也讓十多萬人民群眾實現了零距離與黨員干部的接觸、溝通。
走進廉租房住戶金蓮善的家,30多平方米的房間干凈、整潔。今年54歲的金蓮善患小兒麻痹癥,靠雙拐行走,幾年前丈夫過世,她帶著兩個女兒艱難生活。租住在平房、五年搬五次家的經歷,讓她難以忘懷。住進廉租房后,她說,“拿到房子鑰匙的那一刻,這心里一下就亮堂了,往后的日子,會越過越有味了”。
有著60萬常住人口的延吉市,朝鮮族占58%。針對邊疆少數民族聚集的城市特點,延吉市在“創先爭優”活動中,以打造民族團結最好城市為目標,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在延吉市開展的“朝漢手拉手、民族心連心”一系列救助活動中,僅2011年就救助各族困難群眾84693人,救助金額508萬元。
近幾年,延吉市連續四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連續七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范城”。今年6月,延吉市作為10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縣(市、旗)”之一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表彰,這是東北三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市)。
改善民生,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今年55歲的祁忠玲當了15年環衛工人,她清晰地記得自己都是在哪年漲了工資、漲了多少錢:“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工資只有300元,不久就漲到了400元,接著是800元、1270元,去年年底,又漲了200元,過年過節,還有一天80元的加班費,工資總在漲,我們工作勁頭也越來越大了。”這就是一個最普通的延吉人所感受到的居民幸福指數。
近幾年,延吉市將每年新增財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事業,每年推進120項民生工作、完成20件惠民實事,城鄉就業、就醫、就學、住房、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全市五大保險平均參保率達到98%以上。僅今年初就一次性投入5000萬元,惠及10萬特殊群體。近年來,延吉市累計建購廉租房2268套,改造城市棚戶區300余萬平方米,上萬群眾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55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962元,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步入小康。
每天早上5點到8點,延邊州委常委、延吉市委書記金永默有一堂“必修課”――接待上訪群眾。“延吉人善良,延吉就是我們的家,沒有延吉市各個部門的幫助,也不會有我們全家的今天。”如今已經落戶延吉做起小買賣的孫樹東感慨地說。2006年,來自黑龍江省肇州縣的孫樹東,在延吉一工地打工時,下肢不慎被砸成重傷,姐姐為了照顧他放棄了家庭,父母變賣了老家的土地房產,四處舉債趕來延吉打工為他治病。法院雖判決施工方賠償,可該建筑公司已破產,遲遲拿不到賠償款。孫樹東一家選擇了上訪。2007年一次早上接訪,孫樹東見到了金永默書記,問題得到了解決,賠償款拿到了。
近年來,僅延吉市主要領導親自接待、批轉、處理的信訪事項達3000多件,大批信訪積案、疑難案件得到及時有效解決。通過健全早上接訪制、工作督查制等十大工作機制,近幾年延吉的信訪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遞減,有效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這一信訪工作經驗已在全國推廣,延吉市也被確定為全國38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城市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