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高正佳 劉向華 通訊員 李曉旭
德政貴在厚民。
這是記者采訪時,前郭縣領導說的一句話。
循著這一執政理念,剛剛過去的2014年,前郭縣在地震災后重建時間緊、任務重、財政壓力增大的情況下,惠民步伐節奏加快,亮點頻閃。
震后崛起新農村。讓受災群眾住新房,住好房
乘車進入曾經的地震重災區查干花鎮腰英吐村,有一種換了人間的感覺:不僅地震造成的破敗景象不見了,就連昔日的土路也不見了,代之以寬5米的水泥路。路兩旁是太陽能路燈,上面懸掛著兩面鮮艷的國旗。整齊劃一的磚圍墻,圍墻上鑲嵌著藍底白字門牌號,每家都是兩扇灰色、通透的鐵大門。新房都是統一色調:灰白相間、彩鋼房蓋,頗有江南水鄉建筑風格。
走進村民劉忠家,地面磚、扣板棚、刮大白墻面、抽水馬桶、淋浴……應有盡有。劉忠喜滋滋地告訴我們,這座60平方米的新房,他自己僅掏2000塊錢,于2014年中秋節那天搬進來,是首批入住的農戶。
2013年10月、11月的兩次大地震,給前郭縣震區房屋建筑造成了嚴重破壞,4611戶D級房需要重建,4873戶C級房需要維修。縣委縣政府把災后重建作為2014年第一號民生工程。新房設計全部為框架結構,抗7級裂度、6.5級地震。既然是民生工程,就要順民意,尊重農民自己的選擇。縣里經過嚴格資質審查,從159個工程隊中擇優選出60個,讓農民自主挑選施工隊伍,簽訂合同,戶型亦由農民自己選擇,縣里統一監理,最后由縣里和農民共同驗收。
災后重建,前郭縣各級領導挑起了重擔:縣級領導包村,局級領導包屯,一般干部包戶,全縣500多名干部戰斗在重建第一線,很多人都吃住在村屯。在烏蘭花村,74歲的蒙古族大娘結籽一家住上了80平方米的新房。從我們進屋的那一刻,她就拉著鎮領導的手不時地用蒙語交談,翻譯告訴我們,大娘說,自己一家能住上新房,感謝黨,也感謝這些領導忙前忙后。
2014年10月20日,災后住房重建和維修全部告捷。
采訪結束時,已是華燈初放。村街道兩旁的路燈全部亮了,儼然如城里的一條燈火通明的繁華街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讓老人有依靠,有溫暖
在前郭鎮烏蘭社區辦公室,一個電視搖控器般大小的東西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上面標明,1鍵:社區養老服務平臺;3鍵:家人;※鍵:公益崗位(服務員);#鍵:鄰居。社區黨支部書記胡吉雅告訴我們,這是專門為居家養老的60歲以上老人配備的“一鍵通”,老人需要什么幫助,只要按下其中的鍵,馬上就會得到回復和幫助。如果隨身攜帶,還能定位。說著,她打開了服務平臺上的顯示屏,尋找一位手機尾號為3702的老人,結果顯示,老人正在英華幼兒園附近,并有詳細的經、緯度坐標。
2014年,前郭縣推出的空巢老人居家養老新模式,尤為百姓點贊。
“政府出資購買服務、社會組織提供服務、鄉鎮社區參與服務、民政部門監管服務”。2014年5月,社區空巢老人居家養老服務在前郭縣全面啟動,開發50個公益性崗位,為城區113戶182位空巢老人提供免費日常照料,開創了全省居家養老服務的新模式。
社區領導帶我們走進一戶居民家,屋內窗明幾凈,溫暖如春,地面磚一塵不染。一位滿頭白發、身著暗紅色羊毛衫的老人精神矍鑠地迎上來招呼我們。她叫王淑珍。如果不是同來的鎮長邢國軍介紹,我們根本不敢相信,眼前的老人已96歲。老人告訴我們,她生于1919年,1948年逃難來到這里。前幾年剛分到廉租房,說著指了指床頭墻上的一個相框。記者看到,這是刊登在當地一家報紙上的一幅大照片,是剛剛搬進廉租房時拍攝的,照片上的王大娘笑得極開心。現在,社區為她配備了一名公益崗位家政服務員,每天做兩頓飯,還負責采購等家務。
同樣是空巢老人的馬云龍大爺,今年已79歲,老伴因患肺心癥常年臥床。他說,前幾天老伴病情加重,社區為他們配備的保健醫生不僅把老伴及時送到醫院,所有手續都是人家跑上跑下給辦的。原來,縣里從縣中醫院抽掉醫生,為每戶空巢老人家庭配備保健醫生,每周兩次來到空巢老人家里檢查身體,并作體檢原始記錄。
對農村養老這一民生工程,縣里采取的辦法是整合農村養老資源,由原來的22個養老院合并為9個,減少了工作人員,降低了成本,使老人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生活質量提高了一倍。
在長春至松原國道302入口處,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1萬平方米的前郭縣社會福利中心主體已經封頂。這座“民建公助”的養老機構項目于2014年6月動工,2015年10月將交付使用,可容納1500位老人入住,將成為松原市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的老干部活動中心,正在抓緊內部裝修,即將投入使用。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讓孩子有書讀,有未來
2014年7月,一座名為“高娃鋼琴幼兒園”的項目開工。半年過去,記者走進了吸引無數市民眼球的幼兒園。簡歐式建筑風格,尖尖的屋頂,造型獨特的窗戶,充滿了少兒動畫片的韻味。操場全部是軟塑膠,沒有楞角的樹脂桌椅,35個鋼琴房實行一對一的授課,保證適齡兒童每天半小時的鋼琴學習,近300平方米的舞蹈練功房寬敞明亮……
采訪中得知,前郭縣目前僅有兩所公辦幼兒園,僅僅能容納七八百名孩子,且設施陳舊老化、教育水平落后。為此,縣里通過與北京一級一類高娃幼兒園進行協商,積極引進高娃鋼琴幼兒園項目。項目投資9000萬元,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可容納1200名幼兒入園。執行園長告訴記者,目前,幾十名教師正在北京接受正規培訓,3月1日正式開學。因為收費低,報名早已滿額。
就在高娃鋼琴幼兒園開工的同時,哈薩爾路小學異址重建也拉開帷幕。2013年的地震,使哈薩爾路小學教學樓成為危樓,全校3100名學生被迫借用蒙中教學樓上課。為了讓學生盡快搬入安全校舍,前郭縣組織相關部門召開6次專題會議研究,2014年7月,哈薩爾路小學異地重建開工,投資1.9億元,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可容納4000余名師生。目前,項目主體樓已封頂,2015年秋季開學交付使用。松原市政協視察組視察后評價是:建成后將是松原市規模最大、抗震能力最強、設施最先進的小學。
與縣社會福利中心毗鄰的是眾鵬職業技術學校項目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前郭縣鼓勵支持民間資本進入。2014年5月,眾鵬職業技術學校開工建設,這個投資2億元、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的職校,建成后每年可培訓專業技術人員2萬人,將填補前郭職業教育多項空白。
托起棄管樓,喝上放心水。讓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記者在府民物業公司所轄小區采訪時發現,很多居民家的門上都貼著致業主的一封信:“本物業公司建立便民聯系卡,各家各戶如有任何問題可以與我們聯系,如,您家購買較重物品可以給我們打電話,我們幫您拿;兒女常年不在家的老人有什么困難請給我們打電話,我們幫您解決;如遇有疾病等突發情況,我們得到通知后將第一時間趕到您家里幫助您……”上附有電話的聯系卡。
居民寧布手拿聯系卡感動地說,我們小區多年都沒人管了,現在好了,這多虧了政府。寧布原來住的樓棟是“棄管樓”。據統計,截至2013年末,前郭縣城區共有185棟棄管樓,這些樓絕大部分是單位集資樓,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和本世紀初,設施落后老化,管理難度大,最終成了“棄兒”,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夏天無法開窗,冬季冰雪沒人除。“棄管樓”,一直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難”問題,居民煩心,政府憂心。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前郭縣成立了府民物業公司,公司由前郭縣國有資產經營公司下轄,前期投入資金400萬元,對棄管小區重鋪路面,安裝了電控大門,改造棄管樓基礎設施,進行統一管理。目前,已接收78棟棄管樓納入府民物業公司統一管理。公司副經理武鋼軍說,到2015年末,城區內剩余的棄管樓將全部納入物業公司管理。
有了安全放心小區,還要讓百姓喝上放心水。投資3800萬元,新建4座綜合封閉式二次供水站,改造管網1萬米,城區近兩萬戶居民喝上了“放心水”。今明兩年,他們還將每年新建4個這樣的二次供水站。
在農村,通過打深水井,為兩萬高氟區農民解決了飲用水安全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