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記者來到梅河口市山城鎮大灣村。田野間稻浪滾滾,豐收在望;紅瓦黃墻的農舍,錯落有致;村路兩旁小樹成排,鮮花綻放;新建的村部,大方實用……一幅生產發展、環境優美、鄉風淳樸、生活美好的新農村畫面。談起這些變化,村支書譚桂范激動地說:“這得感謝通化市委劉書記的包保。”
在“三幫扶”活動中,通化市把促進民生改善、解決基層難題、密切黨群關系作為突破口和著力點,對困難黨員、困難群眾和薄弱基層組織幫一把、扶一程、幫到底,實現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愿望。
“過去的大灣村,連個村部都沒有,更別說帶領村民致富了。”快人快語的村民李大姐插話說。村支書譚桂范介紹,大灣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僅2.4畝,收入低,屬薄弱村。“三幫扶”活動中,通化市委書記劉保威主動包保了貧困落后的大灣村,親自到村里與村干部、群眾一同研究發展思路。兩年來,先后給村里協調了700多萬元,新建了535平方米兩層樓的村部、2000平方米的村民文體活動廣場,修建圍墻、邊溝、路燈等。
環境優美了,更增強了大灣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他們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先后引進了石場、禽業、米業等7戶企業。去年,村集體收入1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8540元。大灣村一舉摘掉了“貧困”帽子,一躍成為全市新農村建設標兵村,村黨支部還被評為創先爭優先進組織。譚桂范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今年村集體收入有望突破25萬元呢!”
“幫扶培養一批脫貧致富的典型、樹立一批帶領致富先進、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推動基層組織經濟發展,是我們開展‘三幫扶’的目標。”陪同采訪的通化市委組織部負責同志告訴記者。
“三幫扶”,市領導率先垂范,全市一大批黨員干部爭先恐后。
“她們就像親戚一樣,逢年過節都過來看看我。”光復社區癱瘓在床的老黨員李麗君動情地對記者說,“這不快到中秋和國慶節了嗎,包保我的東昌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邢磊就像走親戚一樣,給我送來了夢寐以求的輪椅,還有一大堆月餅、米面、水果等節日食品。”
“替民解難有求必應,扶難濟困心系百姓”,是通化縣新城村村民尹東鴻送給通化市委一面錦旗所表達的心聲。老尹一家4口生活困難,仍舊住在草房里,是“三幫扶”給他家建了新磚瓦房,還幫他建了牛舍,扶持他養牛致富。
據了解,通化市縣級以上領導干部建立了自己的幫扶聯系點413個,全市413個先進基層黨組織與347個薄弱基層黨組織結成幫扶對子,3.1萬名黨員干部直接包保困難黨員和困難群眾。兩年來,先后引進發展項目214個,解決各方面實際問題萬余個。
給錢給物只能管一時,建立機制才能管長遠。基于這個認識,通化先后制定了“三幫扶”投入保障機制、服務承諾機制、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困難黨員關愛機制、領導干部幫扶制度、困難黨員扶助制度、創業黨員小額擔保貸款制度等34個工作制度,確保了“三幫扶”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通化縣永安村組織黨員開展黨內幫扶,先后為10多戶村民建起了22個山野菜大棚,一年下來,收入達到40余萬元,平均每戶能增收兩萬多元。
梅河口灣龍鄉三山村村民尹俊祿,因施工事故將腿截肢后,家庭生活困難。梅河口房產總公司與尹俊祿結成幫扶對子,先后投入6萬多元,幫他家維修了房屋,建起了雞舍,養殖肉雞4000只,已出欄3000只,年收入4萬元。
……
在通化,“三幫扶”不僅是一場及時雨,滋潤基層組織和黨員群眾;更是水源地,隨時為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群眾提供解決困難、發展致富的水源。
目前,通化市建立黨員創業引導基金達1868.5萬元,累計發放創業貸款2.67億元,發展創業項目3156個,帶動22131戶黨員群眾實現增收致富。全市985個行政村中,有696個村級集體年收入超過5萬元;99個社區活動場所今年年底前將全部達到500平方米以上,其中1000平方米以上的達到44個。(記者 丁陸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