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海安、胡集、孫莊三鎮,擁有1122家工業企業的海安工業園區是海安縣的核心功能區,是南通市乃至江蘇的重要產業區。近年來,海安工業園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穩步推進轉型升級,努力建設發展規劃一體化、產業布局一體化、資源配置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生態文明一體化、社會管理一體化的新型工業園區。2010年,園區工業經濟總量約占全縣的40%,服務業經濟總量約占全縣的70%,財稅一般收入接近全縣的一半。
“樹根式謀局、嵌入式開發、組團式發展”,一種區別于傳統開發模式的創新路徑引領園區科學發展方向,并從“打造品質園區”上找到了轉型升級的拐點。
實施先進制造業集聚區、科技創新先導區、現代服務業示范區、生態宜居新城區、體制創新先行區“五區同建”,從源頭上避免“無序開發”、“重復建設”,形成“經濟帶”、“園區系”、“城市圈”的空間布局。
2011年4月14日,“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在海安工業園區揭牌,這是國家科技部在蘇中蘇北地區建立的第一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江蘇華新高新技術創業園秉承“科技、人文、生態”融合開發理念,以“園區園林化、產業生態化、環境自然化”的建園標準,著力打造蘇中一流的高新科技創業園。目前已有入孵企業28家,畢業企業25家,聚集了久顯電子、菱安電子、易博克等極具發展前景的科技型企業。
以引進緊缺急需的高精尖技術專家為重點,采用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高新技術項目開發引進等方式招攬海內外優秀人才來園區創業,在政府獎勵、生活居住、子女入學、項目申請等方面建立了配套服務體系。兩年來共引進博士生10名,高級技師數十名,極大地提升了園區企業的研發、生產水平。制定了對科技企業和項目實施跟蹤服務的意見,建立了科技發展基金,重點推進大中型企業建立科技研發機構,合作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導產品和核心技術,積極實施一批國家火炬計劃和星火計劃項目。多措并舉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引導重點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國內外大公司共建研發機構,取得了顯著實效。目前,已擁有申菱電器等數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0年重點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20多項,培育產學研合作示范企業10家;新增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家。很多新技術、新項目發揮了引擎作用,成為園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海安是聞名全國的“建筑之鄉”、“繭絲綢之鄉”。海安工業園區裝備制造、化纖紡織等傳統產業根基雄厚,數十年的積累使得一些企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如果說科技創新是推動海安工業園區發展的關鍵性力量,那么引導和支持企業堅定地走自主創新之路,則是這一力量的核心之所在。
江蘇瑞安特機械集團成功完成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超長滾珠絲杠項目。鷹球集團堅持走科技創新之路,獲得專利13項、國家和省級計劃項目5項,參與制定、修訂了近20項國家標準和專業標準。江蘇萬力集團與清華大學合作的“高強度、超高韌性ADI材料的研發及ADI曲軸產業化”項目,總投資9000萬元,預計達產后可實現年銷售5.5億元,利潤5500萬元。海安興華達高公司研發的裹纖維層耐磨耐低溫電梯平衡鏈補償鏈獲得“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今年又新上了萬噸綠色環保PCB層壓板項目。
文鳳化纖集團公司在做大做優既有產品的同時,主動調整產業結構,成立了南通永大管業股份有限公司,大手筆投資國內領先的石油鉆桿項目,通過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現已研發出了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專有技術,其中包括十余項(國際)專利技術。江蘇雙雙布業有限公司與美國智能定位資深專家和新加坡客商合作,投產光學精密編碼器等新型電子元器件項目,開創了工業機器人制造的新天地。
踐行“先知先覺、先行先試”,全力支撐LED、光伏電池、氫能發電、粉末冶金等產業擴張規模、裂變發展,催生了歐貝黎、天楹環保等一批新材料、新能源、新型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類企業。
南通菱安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為理念,投資5000萬美元生產LED系列照明產品,成為海安首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光源類企業。目前,菱安牌LED產品已形成月產T8燈管10萬支、球泡燈50萬只、射燈5萬只、路燈1000盞的規模,并具備生產國內最輕、最小、溫度最低的高性能高科技LED路燈的能力,為打造綠色照明領域的世界級領先企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