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著力抓好“三個中心”建設,強化核心城市功能。認真組織實施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和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規劃,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城市的輻射力和帶動力。
李萬才:全面提升航運中心功能。制定完善港口、經濟區、城鎮聯動建設和發展規劃,加快北黃海港口建設和開發開放步伐,形成黃、渤兩海星羅棋布的港口群和貫穿全域的城市帶、經濟帶。推進大窯灣三期碼頭、長興島油碼頭等重大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現代港口集群。加快長興島、大連灣疏港路建設,進一步推進跨海通道項目。深化港口管理體制和大連港集團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率。海港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均增長15%以上。大力引進國際知名港航企業,積極開辟新的國際班輪航線。加快機場三期改造,空港旅客吞吐量突破千萬人次;推進新機場前期工作。
李萬才:不斷完善物流中心架構。推進大窯灣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和內陸干港建設,爭取東北海鐵聯運體系納入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加快保稅區汽車物流城建設,申辦建設長興島綜合保稅區。規劃建設油品、礦石、糧食、煤炭、冷鏈、鋼材等國際標準化物流基地,培育和引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
李萬才:加快推進金融中心建設。高水平建設人民路和星海灣金融商務區。支持大商所上市期貨新品種,建設亞洲期貨交易中心。健全現代金融服務體系,積極設立和引進各類金融機構。促進駐連金融機構發展壯大,支持大連銀行、百年人壽等金融總部加快全國網絡布局。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企業上市和直接投資。
(三)著力構建現代產業聚集區,推動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落實產業振興規劃,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構筑以綠色、低碳經濟為方向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聚集區。
李萬才:做強做大優勢產業集群。注重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鞏固提升裝備制造、石化、船舶等產業的優勢地位。以建設世界級產業基地為目標,繼續推進長興島和旅順船舶基地、核電裝備基地、機車產業基地、奇瑞汽車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推動資源要素向優勢產業聚集,培育建設開發區石化、開發區和保稅區汽車、高新區軟件與服務外包、花園口新材料等10個產值500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松木島化工、三十里堡船舶配套等10個產值200—500億元的產業集群。
李萬才: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新能源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軟件與服務外包、新材料及生物等新興產業。加快英特爾芯片、新能源汽車等項目建設,實施大連檢測科技園、高新區歐力士服務外包基地、開發區和瓦房店光電等一批新興產業項目和示范工程,推動全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李萬才:發展壯大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物流、商貿、金融、旅游等高附加值服務業。借助夏季達沃斯年會品牌效應,發展以星海灣、鉆石海灣、金石灘和長海為基地的會議經濟。推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文化創意、中介服務等城區經濟發展。編制黃渤海旅游經濟圈發展規劃,重點推進金渤海岸、長山群島、旅順陽光海岸等旅游度假區建設。加快小窯灣國際商務中心區、西城國際旅游商務區、體育新城等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和高新區萬達廣場、動漫走廊、鮑魚灣文化影視等創意產業基地建設。
李萬才:切實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國家大型軸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實驗室、工程中心和中試基地,完善企業與在連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創新聯盟,建立國家級風電、數控機床、電子信息創新基地,加快區校一體化進程。高標準規劃建設大連生態科技創新城,推進中科院大連科技創新園和都市科技園建設。落實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培育自主品牌。推進開放式創新,大力引進海外研發團隊,并購科技型創新企業。發揮“海外學子創業周”和歐美同學會大連報國基地作用,辦好“軟交會”、“專交會”,集聚高端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
(四)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活力與動力。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努力破解發展難題,加快形成有利于提升核心地位和龍頭作用的體制機制。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國有大型企業兼并重組和股份制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擴大國有產權進場交易的覆蓋范圍。加快民營經濟發展,落實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放寬領域限制,降低準入門檻,切實加強政策指導、要素保障和協調服務。
李萬才: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完善行政管理體制。落實國家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措施。改革公共財力配置方式,建立健全以項目決定資金投入的立項、審批、撥付機制,集中財力辦大事。規范地方政府事權和財權范圍,推進“鄉財縣管”改革。推動農村信用社改制組建市農村商業銀行,新設5家中小銀行和15家小額貸款公司。根據全域城市化的需要,探索建立適應功能區和行政區融合發展的區域管理體制。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搞好集體林權配套改革,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甘井子區推進綜合配套改革。
李萬才:提升利用外資規模和水平。充分發揮先導區的拉動作用,創新招商機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力抓好鉆石海灣、普蘭店灣、瓦房店沿海經濟區、莊河臨港經濟區、三十里堡等區域招商,形成新一輪項目引進高潮。加強對內招商,深化與國內大企業的戰略合作,努力引進一批重點產業項目。
李萬才:完善穩外需、保份額、促出口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強部門協作,提高通關效率。調整外貿結構,培育國家級產品出口基地,擴大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出口,促進外貿出口恢復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