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繁忙的港口。
使新戰略成為新增長
沿江沿海經濟帶是丹東對外開放的窗口,也是全市招商引資項目的主要載體。舉全市之力推進沿江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使其成為丹東經濟發展的新型產業基地和新的增長點,已成為丹東的共識和行動。
為此,丹東市進一步加快沿海沿江開發步伐,充分利用國家和省的支持政策,快速推進以新區為核心的沿海沿江開發建設,國家戰略的推動效應日益顯現。
如今,集中土地、資金等要素傾斜,新區開發面積拓展到30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基本完備,城市功能日益健全,產業集聚迅速形成,儀器儀表產業基地各項設施全部投入使用,入駐企業210戶,環保產業園有31戶企業簽約入駐并部分投產。新區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占全市1/4,吸引外資額占到全市的一半,較好地起到了引領全市快速發展的作用。
除此之外,前陽、東港、大孤山等經濟區和通遠堡、九連城、五龍背等重點區域的開發建設也取得新的進展,產業定位和管理體制進一步明晰,東港再生資源產業園列入國家級再生資源處理加工園區,大孤山臨港臨海產業基地開始規劃建設。丹東東港“同城化”繼續快速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工作取得明顯進展。丹東正加速揮就 “把丹東建設成為遼寧沿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遼寧對外開放的新高地、國際化的港口城市”的宏偉藍圖。
與此同時,丹東市加大了招商、親商、留商的力度。近年來,丹東市委、市政府為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全市各部門也為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打造了良好的服務環境、法治環境和人文環境。現在已經實行了限時辦理、首問責任制等保姆式的跟蹤服務,伴隨一個外商投資企業在丹東的整個經營過程。經過幾年來的建設和積累,一批批中外客商在丹東這塊創業的熱土上扎下了根,并成為建設大丹東的新生力量。同時,更成為丹東擴大招商輻射力、以商招商的源泉。采訪中,記者感受到了以商招商的巨大說服力和顯著成效。通過以商招商的方式,把吸引外商的“雪球”越滾越大。
“光靠我們工作人員挨家挨戶通知外商、和外商聯系,想在這樣短的時間里,讓更多的外商了解丹東的投資活動、投資環境,真是太難了!而通過已經在丹東有投資項目的外商介紹的方式,把他的朋友也吸引到丹東來投資,效果事半功倍。 ”丹東新城區管委會的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
事實也證明了以商招商的方法的確管用。去年年初入駐新城區的浙江永康投資商,在投資經營國門灣科技五金城項目中,對丹東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同時也和丹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主動邀請朋友來丹東考察。通過他的介紹,激發了香港仁通公司、德國凱迪公司等客商對丹東的投資熱情。他們決定對丹東項目的詳細情況深入了解,并表示出了投資丹東的意向。
遼寧(丹東)儀器儀表產業基地也以現有項目為依托,通過中國儀器儀表學會,以及上海、深圳等地的儀器儀表協會幫助,邀請有投資意向的客商來丹東,把吸引外商的輻射面進一步擴大。經過努力,川儀集團、天津中環集團、長江威勝集團、北京京儀集團等具備相當規模的儀器儀表企業,對丹東的儀器儀表市場及發展前景都表示出濃厚的投資興趣。
憑借天時、地利、人和,“十二五”時期,丹東將繼續成為匯聚人流、物流、資金流的“大磁場”。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后,遼寧沿海經濟帶、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和沈陽經濟區先后上升為國家戰略,東北成為新的經濟活躍區,區域合作勢頭強勁。國家繼續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支持沿邊地區加快開發開放,遼寧沿海經濟帶進入全面建設時期,為丹東加快合作步伐、承接先進技術和產業轉移、增強在東北亞地區的影響力和吸引力、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提供了難得契機。
面對如此難得的機遇,丹東將緊緊抓住東北振興和沿海開放兩大機遇,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全面提升全市開放水平,劍鋒指向遼寧沿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遼寧對外開放的新高地、國際化港口城市。在未來五年,丹東的發展目標愈發清晰——全市實際利用外商投資年均增長37%,累計達到100億美元。引進內資項目到位資金年均增長36%,累計達到5000億元。到2015年,外貿出口總額42億美元,年均增長20%。
今天的丹東,正經歷著脫胎換骨般的深刻變化,將以更加開放的胸懷,迎接八方賓朋。
來源:遼寧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