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傳統樓市的銷售旺季,不過國內部分城市的成交則是繼續縮水,表現出與季節不符的“涼爽”。昨日,中國指數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其重點監測的30個城市中,有17個城市7月成交量環比下跌,其中6個城市環比跌幅超20%,最高跌幅甚至達到35.84%。專家預計下半年國內樓市整體趨勢將是量漲價跌。
成交量萎縮庫存增量
在30個重點監測城市中,重慶、廣州、杭州、武漢、三亞等17個城市成交量出現環比下跌,成交面積萎縮的城市數量呈擴大之勢,而且成交面積縮水之大也超預期,福州、汕頭、南充三市環比跌幅超過30%。
而十大城市中,廣州、重慶、杭州、武漢成交量皆環比下降,其中廣州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環比下跌23.16%,回落至今年4月份的成交水平;重慶7月住宅成交量也環比下跌接近20%。
成交量和庫存量此消彼長。專家表示,自限購、限貸、金融緊縮等一系列樓市調控政策實施以來,有效抑制部分購房需求,多個城市的庫存量持續大幅攀升,甚至逼近歷史高位。7月份,廣州商品住宅可售量增量達21.46萬平方米,杭州則增加14.33萬平方米。
沈陽不在此次30個重點監測城市之例,記者從沈陽本土研究機構獲知,7月沈陽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繼續超過百萬平方米,環比略漲。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在總成交面積的占比只有81%,低于過去正常85%以上水平,商業房產成為投資資金流向渠道正在升溫。
房價尚未現實質性松動
房價漲跌仍然是人們關注的核心,不過從7月監測的情況來看,多數城市房價尚未現實質性松動,僅個別城市成交價格變動顯著,三亞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環比下跌幅度最大,達到24.09%,寧波的成交均價環比下跌幅度也超過10%。
中國指數研究院副院長陳晟表示,三亞是個特例城市,由于其島外投資購買量占比較大,在限購性政策和預期的引導下,成交疲軟后會很快體現在房價的下跌上。“今年新開工面積預計超去年20%,今年上半年即有9.9億平方米的開工面積,施工面積超去年全年。從目前來看,國內樓市正在進入庫存增長期,以及保障住房的陸續投入使用,開發企業自身迫于資金回籠的需求,下半年樓市整體會呈現量漲價跌的趨勢。 ”陳晟說。
不過,他同時指出目前庫存增長的過程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限購政策一旦取消,沒有充分的庫存作為后盾,樓市恐現非正常反彈局面,這有違樓市的調控政策。
來源:遼沈晚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