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島港目前已經完全開始對外開放,每天進出港口的船只絡繹不絕,同時也吸引游客前來參觀。記者馮玉興攝
大海將城市相連,路網則將城市的距離拉近。濱海大道、高速公路……
幾年來,遼寧沿海經濟帶上的路網越織越密,讓人離得越來越近。
家住錦州工作盤錦
走濱海大道每天都能回家
“現在交通太方便了,像我現在這樣的‘雙城生活’,放在過去真是想都不敢想。”提及近年來感受到的最大變化,40歲的錦州市民趙勇的第一反應就是“交通便利了”。
趙勇是遼河油田下屬一家工程設備安裝公司的管理人員,由于工作地點在盤錦,他常年在錦州、盤錦兩地之間來往。“錦州到盤錦走濱海大道才一個多小時。”趙勇說,“以前每周才能回一次家,現在每天回家都不是問題,老婆孩子也放心。”
趙勇說的“遼寧濱海大道”是中國最長的沿海公路。總長1443公里的公路集交通、旅游、生態、景觀和經濟開發等功能于一體,連接了遼寧沿海6市、21個縣區,溝通大小港口25個,連接工業園區228個、旅游景點133個,顯現出強大的輻射力和帶動力。
以錦州為例,濱海大道的建成通車,拓展了錦州400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在其串聯下,錦州港、開發區、龍棲灣、大有和建業五大板塊內上百個項目建設讓人目不暇接。而“錦州濱海大道旅游觀光帶”兩側5公里范圍內,已經確定有新老開發的重點旅游項目12個,其中大部分旅游項目正在進一步包裝、完善,即將對外大力推介招商。
公司總部要遷鲅魚圈
內陸城市出海拉近幾十公里
“我們公司下一步計劃要把總部從沈陽遷至鲅魚圈。 ”36歲的顧曉紅在鲅魚圈一家外資企業擔任業務經理,她感慨近年來業務的變化,“自從營口濱海大道建成通車,沈陽到營口鲅魚圈的距離縮短了幾十公里。以前,公司在營口和沈陽的業務基本是獨立的,而現在可以說營口就在沈陽旁邊。 ”
營口是沈陽經濟區最近的出海口,也是沈陽經濟區一貫的出海通道。而營口以連接大連航運中心與沈陽經濟區走向海洋的交通動脈——營口濱海大道為基礎,“織出”了“六縱六橫”路網體系,建成了268平方公里的“十分鐘經濟圈、城市圈”。將沈陽經濟區“拉近海邊幾十公里”。
今年9月,沈陽鼓風機集團、北方重工等國內領先的大型裝備制造業企業紛紛落戶營口開發區,設立高端制造基地,不少投資者也把眼光轉向這里。
便捷的道路也吸引了大批旅游觀光客。營口開發區借機大力發展海濱度假、溫泉療養、養生養老、休閑觀光、冰雪體驗等旅游產業。引進了香格里拉、上海親和源、國際逸園大使村等項目。2011年,接待國內外游客96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67.4億元。“我省現已形成以沿海港口為開放窗口,高速公路為主要骨架,干線公路為重要連接,農村公路為廣闊延伸,覆蓋遼寧、輻射東北、通航世界的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網絡體系。 ”10月11日,遼寧省交通廳副廳長李偉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港城聯動物流加速
出海通道成東北亞交通樞紐
“近年來,我親眼見證了進出口產品的多樣化。 ”在丹東海關任職十余年的狄均剛說,“在以前,丹東出口物資中的紡織原料及面料、煙、鹽、紙等占了大多數。而現在機械設備、電子、石化產品變成了主要部分。 ”
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實施以來,各市都在加緊港城聯動建設,四通八達的交通環境更起到了加速物流,吸引資本的重要作用。
以丹東為例,近年來丹東貿易出口商品總量不斷提高,種類不斷豐富,生產資料比重逐年增加,尤其是機械設備、紡織原料及面料、糧食、化工產品等主要商品處于穩定增長趨勢。這些物資絕大部分來自省內其他城市,便捷的物流加速了丹東邊貿的發展,使其演變為中國乃至東北亞“陸、港、區一體化”的交通樞紐。
營口港城聯動正在改變產業結構,鋼鐵、裝備制造、石化產業等需要港口交通設施齊全的“大進大出”項目躍居主導地位。
盤錦在完成濱海大道、中華路南延伸線等工程后,形成港口與城區、經濟區、園區之間的便捷高效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建設疏港主通道,可以有效拉近內陸城市與沿海城市間的距離,促進全省對外開放和經濟合作交流。構建連通全省所有縣區、重要運輸集散地和產業園區的交通網絡,有助于區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這些交通網絡對整個沿海經濟帶的開發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遼寧社會科學院遼寧省情研究所所長梁啟東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