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院荒草、連門窗都丟了的村部變成了集閱覽室、辦公室等為一體的村民活動中心;一起風就塵土飛揚的村路變成了寬敞的柏油路;四年多選不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如今有了干勁十足的村委班子……說起村里今年發生的變化,凌海市娘娘宮鎮馬華村二組的徐成說,要不是上級給我們派來一個好干部,眼前這些想都不敢想。徐成所說的好干部就是上級派下來“蹲點”的錦州市港口與口岸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李東偉。修村部、鋪村路、選村官,在李東偉的努力下,馬華村黨支部重新煥發了生機。
和馬華村黨支部的“重生”一樣,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遼寧省委通過整合各方力量,分類施策,一抓到底,截至目前,已經成功地使1308個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實現轉化升級,占到總數的91.3%。
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遼寧省委始終高度重視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把1432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的整頓建設作為推動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解決突出問題的重要抓手,層層落實責任,采取有力措施強力推進。
整合力量沉向基層。為加大對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的幫扶指導,省委常委從自身做起,帶領全省1100多名市廳級黨員領導干部實名聯系一個基層黨組織、一名基層黨組織書記、一戶困難家庭,1476名市縣級黨員領導干部聯系1432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帶頭啃“硬骨頭”。同時從市、縣、鄉鎮街道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先后選派4271名優秀干部到軟弱渙散村(社區)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或副書記,直接指導整頓工作。
為加快整頓建設步伐,全省為軟弱渙散黨組織至少安排一個市縣以上機關黨組織與之結成幫扶對子,并選派5370名機關干部,每3人組成一個工作隊進駐貧困村,一幫3年。
分類施策解難題。針對“沒人管事、沒錢辦事、沒場所議事”等問題,通過上級選派、群眾推薦、外請能人等方式,調整村黨組織書記195名、社區黨組織書記17名,選派4390名機關干部到社區任職,并為每個薄弱黨組織配備一名大學生村官。進一步提高村級組織運轉經費的保障標準,全省由8.2億元提高到10.9億元。省財政每年列支1.7億元、各地相應增加投入用于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報酬,各級財政每年列支3.3億元用于村、社區黨組織開展活動。今年全省各級財政列支4億多元,新建、改擴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1267個。
針對制度不健全問題,我省健全基層黨組織的組織生活、“三會一課”制度、為民服務代辦制度、干部服務承諾制、值班坐班等一系列制度,推行黨員目標管理、星級評定、記實管理、事務聽證會、民主懇談會、黨群議事會等做法,有效解決了“不在崗、不作為”問題。
督查問責抓落實。我省堅持把薄弱黨組織整頓作為“一把手工程”,把整頓建設工作作為今年市、縣、鄉鎮(街道)三級黨委書記黨建專項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對聯村(社區)包扶的,要求后進不轉化,領導不脫鉤;對第一書記,要求帽子不摘,人員不撤。與此同時,省委按照軟弱渙散的10類問題和社區8類問題,分類建立整頓建設臺賬,實行整頓轉化銷號,保證整頓一個轉化一個。
為了解整頓轉化情況,督促指導整頓工作深入開展,省委成立4個指導組,一竿子插到底,明察暗訪。對工作不到位的下發提醒函,對問題突出的,當面約談縣(市、區)黨委以及組織部門主要負責人,已有11位縣(市、區)委書記直接被省委領導約談。
通過強有力的整頓建設,轉化升級后的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顯著增強,廣大黨員群眾無不拍手叫好。
黑山縣八道壕鎮南營子村在“蹲點”干部張騰的帶領下,坑洼不平的村路變成了水泥路,安了路燈,打了6眼機井,在今年遭遇大旱的情況下,南營子村的糧食產量不降反升。豐收后的村民一合計,就給張騰下了聘書,聘書上寫著:張騰同志,鑒于對南營子村作出的卓越貢獻和在群眾中的崇高聲望,聘請您為我村名譽村書記。
以前連整治村衛生都組織不起來的臺安縣西佛鎮阿拉河村黨支部,自從和英達禽羽有限公司黨委實行聯村共建后,村民收入大增,一些村民說,以后村委會有事咱們再不要拖后腿啦!
如今,每天都能到社區黨員活動中心讀書看報的撫順市望花區鐵嶺社區離休黨員王樹林逢人就講:“以前沒場地,黨組織活動只好到書記家里搞,大家的心都散了,今年區里為俺們建了活動中心后,200多名離退休黨員經常聚在一起學習,就好像一家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