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陽市沈河區濱河街道雙路社區,540名在職黨員經常利用業余時間為群眾義診、補課、保潔、巡邏、調解糾紛。
在本溪市南芬區南芬街道細河社區,居民王虹在人社局在職黨員的上門指導下,在家里搞手工編織,每月增加1000元的收入。
在東港市,由李靜與范佳梅、聶洪榮等20余名黨員醫生組成的社區醫療志愿服務隊,經常利用業余時間為社區居民義診。
眼下,全省有90多萬名在職黨員積極參加省委組織開展的“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活動中,他們甘于奉獻,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90多萬名黨員就像90多萬面火紅的黨旗,讓廣大群眾時刻都能感受到黨的溫暖。
據統計,自活動開展以來,全省在職黨員共走訪慰問社區居民136.5萬人次,做實事好事127萬件(次),免費發放各類書籍71萬冊,為居民義診16萬人次,開展政策答疑112萬次。
沉下身子進社區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社會治理的重要陣地。增進與社區居民的聯系,推動文明和諧幸福社區建設,是每個黨員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省委按照黨“探索建立黨員在居住地發揮作用機制”的要求,圍繞“進得去、服務好、常態化”,以“在職黨員受教育、居民群眾得實惠、社區工作上水平”為目標,組織開展了“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鼓勵在職黨員在居住地樹形象、亮身份、作表率。
活動要求全省在職黨員以居住地社區為主,根據自身興趣、特長、能力、條件,按照所在單位黨組織的統一安排,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居住地社區黨組織開展的活動,重點圍繞政策宣傳、反映社情民意、維護社區穩定、解決群眾困難、弘揚先進文化、參與居住地社區建設、管理和服務等6個方面發揮作用。
活動得到了各地各單位黨組織的積極回應,紛紛普遍利用手機短信、新聞媒體以及黨建網站、QQ群、遠程教育網、板報、條幅、電子顯示屏等,對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的重要意義、方法步驟、目標要求等進行廣泛宣傳,使在職黨員對為什么進社區、怎樣在社區發揮作用、發揮什么作用等做到心中有數,增強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
在各級黨組織的宣傳動員下,一場聲勢浩大的“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迅速在遼沈大地鋪展開來。
發揮特長辦實事
“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剛一啟動,全省各級黨組織就結合本地實際,通過設計新的活動載體、建立健全制度、強化全程管理等一系列措施,穩步推動活動持續深入地開展起來。
在沈陽,20多萬黨員參加了以組織在職的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進社區,建立雙向聯動機制;進支部,建立雙向管理機制;進樓院,建立雙向監督機制;進責任區,建立雙向服務機制”為主要內容的“四進四建”活動。
在大連,近30萬名在職黨員胸前佩戴著“為人民服務”的黨徽,在社區定期開展“在職黨員服務群眾大集”、“溫暖星期五”等服務群眾的活動。
在鞍山,按在職黨員的興趣愛好進行了統計分類后,將興趣愛好相同的黨員組織起來,成立拳操隊、羽毛球隊、合唱隊、舞蹈隊、書畫隊等文體團隊1300余個,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在本溪,7.7萬名在職黨員結合職業和特長,積極參加特色服務團隊,組團式開展服務活動。組建科普、法律、醫療等在職黨員特色服務團隊2670個,截至目前,已為社區提供各類咨詢6.6萬人次,捐款捐物價值830余萬元。
在丹東,市里從“為何參加、誰來參加、何時參加、怎么參加”四個方面謀劃設計活動方案,根據社區實際和在職黨員特點,為其量身設計黨建指導、民事調解、治安巡邏、扶貧幫困等崗位。
……
貼心服務惠群眾
每到周六,丹東市振興區臨江街道錦繡社區就呈現出一派熱鬧的景象,186名在社區居住的在職黨員紛紛走出家門,擺上桌椅板凳,義務為居民提供諸如政策咨詢、家電維修、眼鏡清洗、手機業務代辦等服務。
“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為黨員搭建了聯系和服務群眾的平臺,通過為居民群眾辦實事好事,真正成為社情民意的知情人、社區建設的熱心人、困難居民的貼心人、社區黨組織形象的代言人。
大連市西崗區北崗社區24名在職黨員,針對社區大院沒有路燈、監控存在極大安全隱患的實際,先后4次參加社區居民議事會,幫助籌措資金11.5萬元,為小區安裝花壇圍欄、路燈、攝像監控和電動門。
本溪市明山區明東社區,每逢節假日,在職黨員陳俊穎開辦的“社區大講堂”也會按時開講,內容多是居民關心的健康、教育、安全等知識,大家總說聽不夠。
家住營口市南園社區的郭傳營老師,自從在社區亮明黨員身份后,便主動開展了“一對一”助學活動,帶領其他志愿者幫助7名學習困難孩子補習功課。
東港市基層司法所干部林萍,主動把個人手機號碼告知社區群眾,承諾誰有需要任何時間都可以與她聯系。在她的幫助下,社區妥善解決了640戶居民因不合理電價引發的矛盾糾紛。
雙向管理見成效
長期以來,對黨員干部的監督多集中于工作的8小時以內,那么,8小時以外的表現由誰來監督?
“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讓在職黨員把身份“亮”出來、在社區“動”起來,其“8小時”以外言行受到了社區群眾的監督。
活動中,許多社區黨組織把在職黨員教育管理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對在職黨員“8小時”以外的表現進行協管,以適當方式向在職黨員所在單位黨組織進行反饋。與此同時,不少單位的黨組織主動與社區黨組織對接,及時了解掌握本單位黨員在社區的表現,將社區黨組織的反饋意見作為黨員評先選優、晉級晉職的重要條件之一,在提拔使用干部時把組織考核向社區延伸,充分聽取社區干部群眾意見。
沈陽市沈河區向社區印發《在職黨員現實表現紀實簿》,每半年和年底將在職黨員在居住地發揮作用、廉潔自律等情況,以反饋卡的形式向黨員所在單位黨組織進行反饋和通報。在職黨員單位黨組織也在黨員表彰獎勵、黨員提拔重用時,到社區黨組織征求意見,形成了在職黨員“評議、評先、提干,問問社區行不行”的良好氛圍。
營口開發區將干部在“8小時”以外的表現,積極征求干部所在社區的意見,并作為干部考核獎懲、選拔任用的重要參考,考評結果還在社區公示。
制度護駕顯常態
在“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中,廣大黨員進一步加深了與群眾的感情,學會了群眾語言,真正實現了群眾立場、群眾觀點、群眾工作方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為推動“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的深入開展,省委通過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建立“一人雙崗”、服務紀實、溝通反饋、考核激勵等制度,不斷使“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步入常態化、長效化軌道。與此同時,各級黨委也不斷完善健全工作制度,推動活動的持續開展。
本溪市健全完善了黨員公示制度,通過張貼信息、宣傳欄公示等形式,讓黨員在轄區亮明身份,亮明崗位職責。雙重管理制度,在職黨員自覺接受單位和社區的雙重管理,機關和社區黨組織共同加強對在職黨員的日常管理。年度考核制度,真正把在職黨員在社區發揮作用情況作為民主評議、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
大連市中山區把在職黨員進社區服務群眾活動納入基層黨組織“民意配送服務體系”,重點打造“在職黨員一線集結號”的志愿服務特色品牌,通過組織在職黨員發放“民情連心卡”等活動,引導黨員體察社情民意,傾聽群眾呼聲建議。
葫蘆島市建立了“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信息管理平臺,“平臺”設置了管理、單位、街道、社區和黨員五級賬戶。在職黨員在社區的活動信息,全部錄入系統,并對外公開,隨時接受社區群眾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