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有自殺傾向的人,人們要做的是善意地勸解,只要能夠舒緩他們的情緒,他們就極有可能重建生存下去的希望。資料圖
12月7日,大連一位男子在家割喉自殺,所幸,被家人及時發現送醫,經過醫生的搶救轉危為安。而記者了解到,有的自殺者,曾經在此前有過情緒流露,有的人在自殺前有過求助行為。如何對自殺者進行有效的心理援助?昨天,記者在來到了設立在大連市心理醫院的大連市心理援助熱線84689595,從去年7月開通至今,這個公益性質的心理援助熱線共接到1000多人次的來訪電話,有6位來訪電話提到了自己的自殺意向,有一位正在實施自殺行為的人,最終放棄了自殺的念頭。能打求助電話的
“多數還不想死”
接到的熱線電話,最緊急的情況就是對方正在實施自殺中。10月初,一位年輕男子打電話說,自己不想活了,已經打開了煤氣,關上窗戶,正坐在椅子上等死。電話是心理援助熱線負責人許俊亭醫生接的,他握著話筒的手一緊,男子的情緒中充滿了悲觀絕望,他一邊跟對方交流,一邊想著用什么辦法讓男子冷靜下來。
從經驗來看,能打來求助電話的,往往有求生的本能,還是不想死。許俊亭開始嘗試著用放松練習讓男子舒緩情緒,“深呼吸,閉上眼睛,把后背靠在椅背上,感受后背靠下去的踏實感,對,然后放松……”十多分鐘后,男子的情緒漸漸穩定下來。許俊亭說,“你能打電話求助,還是想活下來,想得到我們幫助,那我們采取點行動,做一些改變。”聽醫生這么說,男子有所感觸,愣了一段時間,沒怎么說話。過了一會,許俊亭醫生接著說,“那現在我們把煤氣關了。”男子也同意把煤氣關掉。煤氣一關,許俊亭的心終于放下來。
男子是因與女友分手備受打擊而產生了輕生的念頭。接下來的交流又進行了半個多小時。不過,一次完整的自殺行為的心理干預和支持并沒有結束。一般情況下,在來訪者首次來電后,心理援助熱線還會有三次隨訪,分別是24小時內、一周內和一個月內。工作人員也會根據不同情況的咨詢者,安排不同的隨訪次數。
心理援助熱線
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自殺干預
大連市心理援助熱線是經衛生部批準的26家心理援助熱線項目之一。目前,自殺已上升為中國人群死因的第5位,是15~34歲的年輕人群的第一大死因。中國每年約有28.7萬人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熱線的主要的職能是心理急救,也就是自殺干預。在每周的5個工作日的上午8時至下午4時30分,全天都有專業的心理工作者接聽。記者在來電記錄上發現,最近幾天每天都有求助電話,多時十余個,少時三四個。
在已經接到的1000多人次的電話中,有自殺想法的也就六七個,大多數人是有情緒焦慮,需要得到專業的心理幫助,咨詢的話題涉及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健康方面、疾病方面、性心理方面、戀愛、工作壓力等。心理援助熱線電話多在下午尤其是下班點兒打來,而且女性居多。
醫生表示,與國外不同,中國女性自殺死亡率高于男性,沖動自殺占多數。情侶之間驟然分手,一時之間不能接受,容易產生以自殺相要挾的念頭;還有家里孩子不上學,處于叛逆期的孩子不能夠與家人良好溝通,親子關系問題也是刺激自殺的常見因素。正在經歷著慢性應激事件,例如夫妻關系不和,家庭矛盾,老人贍養問題,子女教育問題,性心理問題,戀愛婚姻問題,工作壓力問題,疾病問題,出現心理問題的人也會產生自殺的傾向。據不完全統計,產生自殺念頭的群體里面,有70%的人是沖動性自殺。經過勸導,舒緩情緒,穩定心神,重拾信心,就可以再建生活希望。
有人想自殺
旁觀者到底該怎么做?
不久前,四川一名微博上直播自殺的19歲男孩,不少網友圍觀,甚至用了激將法“去死吧”,結果男孩真的自殺了。之后,網友“dys街西三委”改掉了自己的微博用戶名,并更換了頭像,因為他當天就是其中一個圍觀者,還寫下了懷疑對方“直播自殺”動機的評論。“雖然我和他不認識,但是我覺得好像自己見死不救,甚至是在他自殺的路上推了一把。”醫生表示,遇到網上“直播自殺”這樣的事情,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在網上關注、轉發、評論,也不是去辨別或質疑真假,而是在現實世界報警或向相關機構求助。而后,在網上對當事人表達“關心”,盡量緩和事主的情緒并拖延時間。
生活中,有焦慮抑郁情緒的人,不占少數。當我們發現家人、朋友處于抑郁情緒中,甚至有自殺傾向時,我們該如何給予幫助?在這次采訪中,記者有切身的體會,這時候,真的需要專業人士來幫忙。醫生表示,打心理援助熱線,本人的意愿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沒有辦法強迫他們打電話,但我們可以這樣把信息傳遞給他們,“我知道一個熱線電話,也許對你的焦慮情緒有幫助,你可以嘗試一下。”如果他想,他就會求助。
陳中穎 記者青竹
提醒
心理危機
癥狀提示
1.經常處于痛苦、抑郁、無望、憤怒中
2.持續不斷地悲傷或者焦慮,常常流淚
3.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降、經常缺勤
4.孤僻、人際交往明顯減少
5.無故生氣或與人敵對
6.酒精或毒品使用量增加
7.行為紊亂或古怪
8.睡眠差、食欲下降、體重明顯增減
9.過度疲勞,體質下降
10.出現自傷或自殺觀念或行為
11.言語內容中經常透露出自殺的傾向,如“我會離開很長一段時間……”
知識點
厭世情緒
當心傳染
在有關自殺的研究中,自殺的傳染性是一個受重視的現象。不少研究都介紹過因影視、廣播等媒體詳盡報道一些自殺事件,使社會上自殺或企圖自殺者增加的事實。日本一位走紅女演星跳樓自殺,此后幾個月中,連續不斷出現采用類似方式自殺的事件,其中女學生居多;筑波大學發生過一男性教師從理工大樓7層跳樓自殺,一年中在同一地方先后以同樣的方式自殺3人。
自殺的模仿性現象及潛意識引導確實存在。對1973年~1979年美國電視報道自殺事件的研究報告指出,電視報道自殺事件確能導致青少年自殺率上升,越多媒體報道,內容越詳盡,則引致自殺率上升幅度也越大。青少年女性自殺率上升約13%,男性上升5%。
學者們認為最容易引發模仿性自殺的新聞報道有以下特征:詳細報道自殺方法;對自殺而引致的身體傷殘很少提及;忽略了自殺者生前長期有心理不健康的問題;將引發自殺的原因簡單化;自殺者知名度高,社會影響大;使人誤認為自殺會帶來好處等。為減低自殺的傳染,學者們強調傳媒在報道自殺事件時應持謹慎態度,應盡量指出自殺者實際有很多其他可以選擇的途徑,自殺不是唯一出路,以盡量減少那些有自殺意向的人認為自殺是一種正確處理困難的方法、是可以理解的選擇。文/白鳳
數據
世衛組織2014年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12萬人死于自殺。此前,這個數據一度超過25萬人/年。
中國自殺者還有以下特點:農村自殺率明顯高于城市,女性多于男性;58%的自殺者為服用農藥或鼠藥,75%的死者家中存放有上述毒藥,62%的自殺者曾尋求醫療幫助;27%的自殺死亡者曾有自殺未遂史,其親朋好友中47%曾出現過自殺行為;65%的自殺死亡者曾患有各種精神障礙性疾病,但接受過精神科醫生診治的不到10%。
抑郁癥目前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2020年將成為影響人類的第二大疾病,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全球抑郁癥患者超過3.5億,發病率在4.1%~4.7%之間,而我國的發病率高于這個數字的上限,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