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記者雪林
隨著大連的“暖房子”工程進入收尾階段,48歲的王玉福也準備回河南老家“貓冬”,準備過大年了。從22歲開始做瓦工,20多年來,王玉福從沒離開過自己的老本行,稱得上業內的資深技工。“走南闖北干了這么多活,從來沒有遇到過在大連干‘暖房子’這樣的待遇,我們走到哪兒都很受歡迎不說,居民又送餃子、又送西瓜,聽說工人有病了還給送水、送藥,就是兩個字:感動!”回想起這幾個月來的一幕幕,王玉福說,這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老百姓打心眼里歡迎,因此他們也跟著沾了不少光,“在哪兒都是笑臉相迎,這活干得心里舒坦,出多少力都值!”王玉福說。
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
年終歲尾,回首即將過去的2014,一段段城市場景的變化,一個個重大決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一幕幕感人的生活瞬間,都串聯起一篇篇生動的故事,留存在我們的記憶深處。即日起,新商報記者將持續深入基層,傾聽發生在城市角落中的精彩故事,發現美好、記錄感動、分享幸福。
開欄語
今年8月份,當王玉福隨工程隊來到甘井子區山東路施工現場時,這個樓院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房子雖然很舊,但樓院特別干凈,還有漂亮的亭子和凳子,居民白天沒事都在亭子里聊天。”王玉福說,居民對工程隊的到來非常高興,說就等著這“暖房子”趕緊完工,他們的樓院就是真正的幸福樓院了。一打聽才知道,以前這個樓院可不是這樣,方磚壞了、黃土裸露,有的居民在花壇里種菜,甚至還挖了菜窖。為了改善老舊樓院的面貌,甘井子區把“暖房子”工程、樓院環境改造結合起來,讓居民家室內溫度、室外環境都有大提升。“怪不得居民這么盼著‘暖房子’,不但外面的環境好了,家里也暖和了。”王玉福說。頂著烈日,王玉福和工友們在樓外的腳手架上來回穿梭忙碌,普通人站在上面會有眩暈的感覺,但他已經習慣了。腳手架上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因為爬上爬下非常不方便,所以他從來不敢多喝水。頭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大量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流,王玉福不斷地抹著直往眼睛里鉆的汗水,舔著干得發緊的嘴唇。突然,面前的一扇窗戶打開了,一張布滿皺紋的臉滿是笑意,老人舉著一大塊西瓜,徑直送到了王玉福的嘴邊。那一刻,王玉福激動得不知道說什么好,一邊感謝一邊抹著眼睛,也不知道是汗水還是淚水。
每天工地收工,當雙腳踩在地面時,王玉福才有踏實的感覺。他說,雖然全國很多城市都在實施“暖房子”工程,但多是按照房屋維修標準來做的,而大連的“暖房子”工程,則是按照新建樓房的建筑標準來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所以干活時不但腳下緊張,腦子里也繃緊了弦。“有的居民找人安了保溫層,材料很差,我們施工的時候,必須先鏟掉這些舊保溫層,才能貼新保溫層。”他說。怕著火、怕墜落,老百姓特別關心樓體保溫外衣的安全問題。針對“透寒”問題,樓體外立面采用防火阻燃系數較高、厚度為70毫米的無機保溫材料進行樓體外立面保溫;針對“漏水”問題,設計要求屋頂采取SBS新型節能卷材防水材料,更換原有的破舊落水管,確保了冬雨季的防水安全;針對“外立面脫落”問題,要求在保溫工序后進行外立面真石漆及防水涂料粉刷,確保人身安全和外觀的整體美觀亮麗。“每塊板打幾個釘、抹膠泥的面積必須達到多少,都有嚴格的規范標準,缺一不可。”王玉福說,保溫工藝有7道層層相扣的嚴密工序,不但讓樓體變美、屋內變暖,而且杜絕了墜落等問題。
更讓王玉福感到驚訝的是,大連實施的“暖房子”工程,可不是僅僅是給樓體“穿棉襖”這么簡單。施工過程中,圍護結構節能改造設計的外墻、屋面保溫層厚度及外門窗等,都按節能65%設計標準。此外,還要進行供熱改造。主要對建筑室內采暖系統熱計量和溫度調控進行改造,使用熱計量裝置,采用計量靈敏、準確的熱計量表和操作簡單方便、易于調控的溫控閥,并逐步實施分戶計量收費,使用戶實現“按需用熱”。“這樣的工程,能不受老百姓歡迎嗎?”王玉福說,他和工友們成了政府民生工程的代表,所以才能受到老百姓如此禮遇。
“聽說明年大連還要干220多萬平方米的‘暖房子’工程,以后還要陸續把符合條件的老房子都改造了。只要身體情況允許,我一定要在大連干下去,幫政府送溫暖的活兒,干起來心里都暖和。”王玉福如此期待著。
記者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