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2012年,外地來連打工的韓大哥和兒子韓仁義同在大連某企業打工。2012年中旬,兩人離開該企業時,老板分別欠了兩人三個月的工資。為了這些工資,韓大哥和兒子多次找到企業負責人,但一直沒有結果。
無奈之下,日前,韓大哥和韓仁義共同向法院提起訴訟,其提供的證據就是兩人在該企業工作時的工資條。韓大哥的工資條沒什么問題,但其兒子韓仁義的工資條上寫的名字卻是韓義。近日,大連市甘井子區人民法院作出判決,由企業支付韓大哥三個月的工資。而韓仁義卻因為工資條上名字與其身份證上名字不同,被駁回了其訴訟請求。“平時大家都韓義韓義的喊我,我覺得也沒什么問題,以前領工資時工資條上寫韓義,我也都以這個名字拿錢,我是萬萬沒想到這會出問題。”看到父親通過法律途徑要回了工錢,韓仁義萬分懊惱的說。
北京市盈科(大連)律師事務所的馬興華律師表示,像這種因為常用名與身份證上名字不同,導致訴訟時缺乏有利法律證據的事,在其平時工作中經常見到。馬律師提醒廣大市民,在涉及個人權益時,書面文件上的名字一定要以身份證上的為準。(線索費:韓先生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