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遼寧。
瞬間,被密集出臺的政策、利好消息和發展機遇包圍。
35項舉措 送給遼寧政策“紅利”
28號文件全文共8800余字,包括11個方面35條措施。用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喬軍的話講,“字字皆機遇,條條是紅利”。將其歸納、細分,可以概括為以下九大方面:
民營企業如魚得水。 28號文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松綁、放權。遼寧的各類市場主體將在“下放審批”、“減少審批”等新政關鍵詞的作用下競相迸發活力。當市場被激活,民營企業便如魚得水。按照28號文件,社會資本能參與國家級重大投資示范項目,民間資本能設立民營銀行,國有企業改制重組也可廣納民間資本、外資以及各類新型社會資本的加入。
國有企業輕裝上陣。 28號文件的“重頭戲”之一是助力國企求突破、甩包袱。遼寧國企多、負擔重,改革的難度也大,28號文件鼓勵并支持國企改革先行先試,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28號文件的支持下,國有資產能夠資本化、證券化,企業管理層、技術骨干、員工可以出資參與企業改制,中央企業與地方將共建產業園區,國企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也有望用兩至三年時間得到妥善解決
科技創新沖破障礙。 28號文件是推動遼寧科技創新的“有形之手”。其“形”在于利用政策、資金、項目進行多方面扶持,例如,設立引導創新鏈整合的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實施一批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示范項目,設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對東北給予重點支持。
產業結構升級加速。遼寧要振興,關鍵在提升產業競爭力。文件中,遼寧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的方向更清晰。傳統優勢產業方面,國家重點工程將優先采用國產裝備,還將扶持優勢裝備走出去;新興產業方面,智能機器人、生物醫藥等產業,以及航空企業都將獲國家重點培育;服務業方面,旅游、創意、影視、娛樂、電子商務等都有政策紅利,大有可為。
城市功能煥然一新。文件為遼寧各城市啟動轉型引擎,描繪出宜產宜居的新藍圖。借助政策東風,遼寧的城區老工業區和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將由國家撥款支持,城市基礎設施的薄弱環節可以用特許經營、投資補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來改善,資源型城市也將在資源開發補償和利益分配共享方面健全機制。
開放戰略全面提升。為加快遼寧的開放步伐,28號文件送來了 “助推器”。大連將設立中日韓循環經濟示范基地,沈陽將建中德高端裝備制造業園區,大連金普新區被確定為我國面向東北亞區域開放合作的戰略高地,丹東將成為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鐵嶺也將建設保稅物流中心。遼寧的開放層次和水平全面提升。
金融體系強化支撐。遼寧振興發展一直糾結于“錢從哪里來”的問題,28號文件將幫助遼寧解決這個 “短板”。相關政策十分解渴,包括:試點民營銀行、設立新興產業創投基金、設立東北振興產業投資基金,以及發行城區老工業區和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企業債券,等等。
民生福祉切實保障。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28號文件的民生政策含金量極高,如提供資金支持,讓棚戶區改造速度更快;提供政策傾斜,解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人員安置等一系列問題;提供針對性舉措,確保困難人員實現就業。
農業、生態、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進。可持續發展是振興經濟的必由之路。農業、生態、基礎設施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憑借。 28號文件釋出政策利好:國家涉農資金將進一步對東北傾斜;工業廢棄地和老礦區的治理再生將由政府支持,通過市場運作;京沈、沈丹、丹大等快速鐵路,鐵嶺至本溪等高速公路,大連新機場、沈陽機場二跑道建設都將加快推進;還將構建多元清潔能源體系。
自我加壓開啟“雙向模式”搶占先機
機遇是有時效的。
當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大幕徐徐拉開的時候,我們欣喜地看到,黨中央國務院的厚愛,35條政策傾斜,各部委不斷加大的支持和投資力度,向東北流動的優質資源和好項目……一系列利好的消息和千載難逢的機遇都向我們撲面而來。但遼寧怎樣去迎接這些機遇,靠什么去抓住這些機遇,怎樣迅速地把機遇變成自己發展的機會,所有這些問題的關鍵離不開一個“搶”字,也就是說,必須在最短的時間使遼寧走在新一輪振興前列,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和增長極。
在28號文件正式下發的第一時間,省委書記王珉就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議貫徹傳達,省長李希先后三次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認真傳達學習,研究任務分工。
7月24日,我省及時調整充實了振興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由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珉和省長李希任組長和副組長,并組建了12個重點推進組。
9月24日,與28號文件35條政策對應的一個龐大而縝密的148條任務分工方案,就下發到全省各地區、各部門。 “任務分工實行報告制度,各市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分解任務,研究制定任務書、路線圖和時間表,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并將完成任務情況每個季度書面上報一次”,振興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省發改委主任王金笛介紹。
35條對應148條,而且每條都有責任人和負責單位、地區,本來已經非常細化的方案,還要再分解、再落實,這是為把28號文件每句話每個字都吃透嚼爛,變成可迅速操作的項目,從而把每一項政策都實實在在抓在手上,變成我們自己的發展機遇。
正像喬軍所說:“28號文件是面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文件中明確提及給遼寧的政策,我們要當仁不讓,扎實推進;文件中的政策沒有指明針對地區,但與遼寧實際情況相適應,我們必須要全力爭取,堅決拿到;文件中遼寧目前暫時還不具備條件的政策,我們也要努力跟上,作為一種目標,積極準備。 ”
“我們要以 ‘等不起’的責任感、‘坐不住’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打破坐等觀望的消極依賴思想,樹立時不我待的機遇意識和不進則退的憂患意識……”“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新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及早準備,搶抓先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珉在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上講的“三感”,時時回蕩在很多領導干部耳邊,也加快了遼寧“急行軍”的腳步。
9月中旬以后,為加強地方與央企深度融合,吸引全國知名民營企業家走進遼寧投資合作,我省密集舉辦“東北振興央企遼寧行”、“東北振興知名企業遼寧行”等活動。 63家央企和252家民企積極布局遼寧、融入遼寧,與遼寧企業展開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高水平的經貿洽談、項目對接,為遼寧新一輪振興帶來了新的活力。本溪市主動叩響10多家重點央企的大門,廣泛尋求合作機會;與10家央企成功對接的鐵嶺經濟技術開發區遼寧專用車生產基地,每周召開一次調度會,跟進進展,力爭項目平穩落地。
如果說,搶時間,搶速度,搶政策,搶項目……是“正向”地搶,那么,自我加壓,啟動“倒逼機制”,擠壓我們“肌體”上長久以來,由于體制機制原因形成的不適應發展的“問題”,使之迅速恢復健康,則是“反向”地“搶”。
省長李希提出,當前要注重用好三個 “倒逼機制”,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更好地堅持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
“市場倒逼機制”就是用市場倒逼企業調整結構、加大研發投入、采用新技術、強化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優勝劣汰,讓企業和企業家都能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
“問題倒逼機制”就是用倒逼機制,聚焦突出問題,改革老工業基地長期形成的不合理、不適應新形勢的體制機制,加快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
“整改倒逼機制”就是用整改來倒逼我們以更大的力度抓改革、以更大的決心來堅持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無論正向“搶”,還是反向“搶”,方向不同,但殊途同歸,就是盡快縮短目標時間,搶占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