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朋友圈里的小伙伴們又激動壞了。國務院印發的《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明確了新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按照城市規模“新國標”,沈陽市躋身“特大城市”之列,成為名符其實的“大沈陽”。而除了沈陽之外,省內的大連、鞍山、撫順、營口四市也躋身大城市行列。
沈陽躋身特大城市行列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通知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全國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其中,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的門檻分別由以前的“市區和近郊區非農業人口”100萬、50萬、20萬提高為“城區常住人口”500萬、100萬、50萬;且首設超大城市,即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的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符合超大城市標準的有4個城市,即上海、北京、廣州和深圳。其中,上海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個城區人口超過2000萬的城市,而北京也已逼近2000萬大關。特大城市數量為6個,分別是重慶、天津、武漢、成都、南京、沈陽。其中,作為東三省唯一一個特大城市,沈陽擁有市區人口524.6萬人,城區常住人口數量位居全國第十。
遼寧擁有5個大城市
從大城市的省份分布來看,有16個省(自治區)有2個及以上的大城市,10個省(自治區)只有一個大城市。大城市數量最多的省份是廣東和江蘇,兩省各有8個城市城區人口超過100萬,緊隨其后的是山東(7個)、浙江(5個)、遼寧(5個)、四川(5個)。
而在遼寧,除了沈陽之外,大連屬于Ⅰ型大城市,鞍山、撫順、營口則屬于Ⅱ型大城市。
沈陽曾是全國第四大城市
一不小心就成了特大城市,想必不少沈陽市民會莫名地“倍兒爽”,心里騰起自豪感。確實,特大城市聽上去就很高大上。但如果讓時間回溯,不難發現,作為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沈陽一直就是這么牛。
來自《中國人口年鑒》的數據顯示,在1965年至1985年的20年間,沈陽的非農人口數量始終位列全國第四位,如果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的話,那么沈陽堪稱當時全國第四大城市。
那么,我們的大沈陽離超大城市有多遠呢?根據《沈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草案,到2020年,沈陽市域常住人口1130萬,城鎮人口990萬,中心城區城市人口725萬人。而到2030年,全市常住人口將達到1200萬,城鎮人口1080萬,中心城區人口約825萬。按此增長速度推算,沈陽中心城區人口將在2050年左右超過1000萬。
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有啥區別?
常住人口指經常居住在某一地區的人口,包括常住該地而臨時外出的人口,不包括臨時寄住的人口。而戶籍人口是指公民依《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已在其經常居住地的公安戶籍管理機關登記了常住戶口的人,這類人口不論是否外出和外出時間長短,只要在某地注冊有常住戶口,則為該地區的戶籍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