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陽的賈女士突然昏倒在沈陽站候車室內,呼吸、心跳驟停,危在旦夕。如果不是現場有人及時出手施以正確的急救,賈女士即使保住生命也很可能留下不可逆轉的腦損傷。這一幕,被圍觀市民用手機記錄了下來。3月4日,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找到了照片中身穿粉紅色衣服奮力救人的女子——沈陽軍區總醫院急診科工作人員李偉。同時記者獲悉,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聯合沈陽軍區總醫院,計劃每年至少培訓1000名市民志愿者成為合格的急救員,并在沈陽各大公共場所安放550臺自助除顫器。
回憶兩分鐘搶救決定生與死
李偉回憶,對賈女士實施急救是在2月27日9時50分左右。“當時我和兩個同事正在候車,突然看到距我們不到100米的地方有很多人聚集圍觀。我走過去,發現一名50歲左右的女性倒在地上。我在醫院工作了5年多,接受過急救培訓,馬上就上前探查了患者情況,發現她無呼吸、無心跳、無意識。我立即告訴圍觀市民后退到一米之外,保持空氣流通,讓同事撥打120急救電話,并馬上給患者實施心肺復蘇術。”
經過搶救,患者終于有了微弱的心跳和呼吸,李偉和同事趕快把患者從冰冷的地上抬至車站工作人員值班室內。約10分鐘后,120急救車趕到,患者通過“急救綠色通道”被送至醫院,經緊急救治脫離了生命危險,第二天順利出院。“其實整個救治過程也就兩三分鐘,但如果錯過這個黃金時間再搶救,即使能保住生命,也很可能留下一輩子的腦損傷。”李偉說。
計劃每年培訓千名市民急救員
沈陽軍區總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高燕介紹,對于心跳驟停患者搶救的關鍵是時間,心臟停止跳動后的黃金搶救時間是4分鐘,每延后1分鐘,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將減少10%。但目前,再發達的急救系統也無法保證醫療急救人員每次都能在4分鐘內趕到現場,所以“公眾急救”就顯得至關重要。
據了解,為了普及公共急救知識提高公眾急救技能,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聯合沈陽軍區總醫院,在遼寧率先開展了公共急救項目,計劃募集550臺自動體外除顫器,安放在機場、車站、企事業單位、娛樂場所等沈陽各大公共場所內,以供市民急救時使用。
同時,還將對沈陽市民免費進行急救技能培訓。每個人只需花費四五個小時,就能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在關鍵時刻救人一命。據了解,每年將至少培訓1000人。
心肺復蘇的正確方法您會嗎?
一旦遇到此類患者,先確認周圍環境安全,判斷患者狀態。可輕拍患者雙肩,大聲呼喊患者,確認其是否有意識;觀察胸部、探近口鼻判斷是否有呼吸;檢查頸動脈,在10秒內若沒有感覺到搏動,可以認為病人心跳停止。
心臟按壓的具體方法:按壓部位為胸骨中、下1/3交界處。正確姿勢為雙手疊加,十指相扣,以下方一手掌根部接觸按壓部位,均勻按壓,抬起時手掌根不能離開按壓位置。按壓頻率至少100次/分;按壓深度在5厘米以上,每次按壓后胸廓完全彈回,按壓與抬起時間基本相等。
人工呼吸的要點:1.清除口腔異物(假牙等),使呼吸道通暢;2.捏緊患者鼻孔,正常吸一口氣,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使病人胸廓隆起。每按壓心臟30次,人工呼吸2次,做5個循環。每完成5個循環后重新檢查病人是否恢復心跳,如未恢復繼續進行。
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唐子勻
(圖片由圍觀市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