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3年前,陳大勇帶著老婆孩子離開了出生成長的沈陽,來到我省靖宇縣農村開始了“原木”生活。夏天,陳大勇忙著當個好木匠,高文每天忙著抬水、洗衣、做飯、伺候孩子。冬天,為了照顧兩個孩子,高文搬到縣城的樓房里住,陳大勇仍住在鄉下,每周回城里看一次娘仨。
本報對沈陽男子陳大勇帶領妻女定居靖宇縣的事情報道后,引起讀者的關注,有人對陳大勇的選擇表示贊賞,佩服他的勇氣,但也有人提出質疑。陳大勇為何會帶領妻女到農村生活,其家人和朋友對此的態度如何?昨日,新文化記者電話采訪了陳大勇的親友。
岳母:不干預子女生活方式
陳大勇的岳母王金鳳說,大勇雖然脾氣倔強,但為人實在,有情有義。“我們老兩口對孩子們的生活要求不高,也不求大富大貴,只要一家人和睦,平平安安就好。”王金鳳說,她對大勇這個女婿是非常滿意的,對于大勇做出的這個選擇,王金鳳表示不會干預子女對生活方式的選擇,而且她覺得年輕人應該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和老伴兒來沈陽主要是幫二女兒帶孩子,也是沒辦法的選擇。”王金鳳說,大勇夫婦在農村雖然需要自己帶兩個孩子,但家里大部分親戚都在靖宇,周圍的鄰居相處得也非常好,大家都能伸把手幫這對小夫妻,所以她很放心。
妻姐:不會選擇去農村
高文的二姐高文艷則表示,當妹夫陳大勇跟家人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大家只有一個擔憂,就是一家人的生計問題,畢竟農村就業的機會小,陳大勇雖然熱愛原木手工制作,但是否能堅持下去。“但現在看到他的原木制作逐漸上了正軌,我們懸著的一顆心也就放下了。”高文艷說,城市生活節奏快、壓力大,陳大勇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選擇生活,確實需要一定的勇氣。“拿我自己來說,今天是我休班,可我卻要在醫院直到中午查完房才能回家休息。但盡管如此,我也不會選擇再回老家生活,因為相比城市,農村還是比較落后的。”高文艷說。
同事:他選的是主動的生活
在陳大勇的大學同學劉楊眼里,陳大勇為人正直、善良,做事執著。“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劉楊說,陳大勇是個很有想法的人,而且能放下很多東西。同事宋凱告訴新文化記者:“非常支持大勇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在城里,我們是被動的生活,而他是主動的。”針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宋凱認為,當下教育是開放的,相比較孩子的智力開發和教育,他認為培養孩子的個性和愛好更重要。“如果我有這樣的機會,我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宋凱最后說。
專家:生活方式應受尊重
對此,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吉林省社會學會秘書長付誠表示,相比較而言,這類現象在南方一些風景秀美的小地方比較多,選擇人群也大多集中在文化界和退休人員。“到一個地方旅游,感覺非常好,就在當地租房住上一段時間,但不會徹底改變他們原來的生活狀態。”付誠說,整個社會還是由農村向城市、由低往高流動的,陳大勇的這種選擇是自我行為,也是個案,并不能代表主流,在當下高度流動的社會,按照自己的方式選擇生活,應該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