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腳踢出一億年前恐龍化石
體長約15米 遼寧迄今發現立體保存最完整
挖掘現場。網絡截圖
朝陽北票大板鎮孤家子村啞巴溝組一名村民在自家地頭發現了一塊“石頭”,后來仔細查看,發現像骨頭,送到相關部門后,專家初步判定為恐龍化石,距今1.26億年。遼寧省化石資源保護管理局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搶救性挖掘。
昨日,記者通過北票國土資源局了解到這具恐龍化石發現的經過。 4月28日,孤家子村啞巴溝組一名村民在田間耕作,走到地頭的時候,發現腳下有一塊“石頭”,他沒在意,將“石頭”踢到了一旁。剛走一步,又發現了一塊。
怎么原本是土的地里會出現這么多石頭?他拿起“石頭”仔細查看,發現“石頭”好像是什么動物的骨頭。
“會不會是化石呢? ”村民抱著這樣的想法連忙將石頭送到鳥化石管理處。工作人員確認是化石,隨村民到現場查看,確認為恐龍化石,隨即派專人保護起來。
目前,遼寧省化石資源保護管理局工作人員正在對化石進行搶救性挖掘。據在挖掘現場的沈陽師范大學遼寧古生物博物館教授周長付介紹,本次發現的恐龍化石初步判定為距今1.26億年前的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體長不少于15米,是植食性恐龍,目前已經露出4節頸椎骨,背椎尾椎等有待進一步挖掘。
從露出的化石推斷,這是遼寧省迄今發現的立體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恐龍化石,為遼寧大型蜥腳類恐龍的演化與分類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周長付表示,化石產出層位可能為義縣組底部的陸家屯層。以往在義縣組的地層也發現過此類恐龍化石,基本上都是以壓型為主的化石,即便發現過立體的化石,也都是零星的牙齒等。這次發現的化石立體保存的完整程度遠遠超過以往,它提供的骨骼信息也更為準確,更利于研究其骨骼形態特征,以及進一步判斷其分類位置和系統演化關系。
朝陽境內化石資源豐富,主要產生于1.2億至1.5億年前,為生命進化史上的關鍵時期——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對研究生命的起源、進化和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環境都具有重大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