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首現7米長布景箱代替文字解說
在《明清瓷器展》和《明清玉器展》部分,記者都發現了一排長長的布景箱。明清瓷器展的布景箱有7米長,展現了古人燒制瓷器、加工瓷器、銷售瓷器的全過程,堪稱一組瓷器版的“清明上河圖”。明清玉器展的布景箱,每組箱體內都有敞開的灰瓦白房及庭院、綠地、院墻等,房前有個小人兒坐在桌前干活兒。
布景箱首次出現在遼博新館,其實就是用一種嶄新的方式來代替以往枯燥的文字說明。國外一些先進的博物館陳列幾乎都是采用了這種動態展出的方式。有的布景箱一按電鈕,箱內人物全部活動起來,將場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馬寶杰館長介紹,新館中輔助展品會明顯增多,包括塑像、3D動漫、影視合成、歷史遺跡地圖、人物繪畫等多種形式,讓觀眾更系統、更直觀、更生動地看懂展覽。
揭秘四:國外大片里見到的安保系統這都有
記者進新館大門時,工作人員就遞上了記者證,稱保安公司都是外派的,只認證不認人,沒有證件就是館長也不讓進。
每個展廳都有很多安保人員,由于安保系統涉及保密所以不便詳細介紹,但所有在國外大片中能見到的這里差不多都有,紅外線、聲控系統、24小時閉路監控、電子門系統等。
最神秘的要數文物保護區,馬寶杰館長介紹說,之前沒有單獨封閉的文物保護區,全國博物館中很多都沒有,但是在遼博新館實現了。文物保護區謝絕外部人員進入,無菌無塵、恒溫恒濕,就跟進入手術室一樣。
揭秘五:押運文物的公司曾運過神七返回艙
文物搬遷屬于機密,是不對外公布的。記者了解到,一期8個展覽展品共計1417件/套,其中館藏1281件/套,包括《古代碑志展》、《明清瓷器展》等。
這1417件文物是如何運輸的呢?記者了解到,負責運輸的是一家專門從事珍品文物運輸的公司,承辦過許多國家文物的外運及內運,曾擔任過神七返回艙、《清明上河圖》和司母戊大方鼎展覽的運輸工作。
此次運輸的安保工作由沈陽警方負責,由4輛車組成運輸隊。由于首批文物中明清瓷器、玉器都易碎,所以行車速度不超過20公里/小時,前后都有警車清道,一路不停車,因為每一次停車都會對文物造成影響。
瓷器的打包需要放置兩層填充物,還要固定在專門的箱子中。運輸文物的車是輛長約7米、高近4米的集裝箱式卡車,最下面鋪的是厚度5厘米的泡沫磚。車最里面放瓷器,因為里面的減震比外面好。上面一般不疊壓放置。車內兩側各有多排卡槽,文物箱子通過“緊繩器”牢牢捆綁,以防撞、防顛。
這輛車的特殊不僅于此,它還可以做到恒溫恒濕,即使外部溫度發生改變,也能確保文物保持24小時溫度和濕度的穩定。此外,車輪上方有液壓氣墊裝置,無論怎樣顛簸都能讓文物不搖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