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出懷胎9月孕婦的喜脈
25日,本報一專欄記者有意身穿寬大衣服,遮掩住自己9月身孕,坐在椅子上接受“懸絲診脈”。
這次,劉玉柱在眾多人圍觀之下失手了!他不但沒看出這名記者的喜脈,而且還建議要調養好身體才能要孩子。
“懸絲診脈”理論上說得通
門診中不允許用
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遼寧中醫藥大學科研處處長鞠寶兆教授表示,“懸絲診脈”理論上可行,是不得已采用的作業術,在如今的門診診斷時是被禁止使用的,在正宗的醫書中也未見記載。
“懸絲診脈”是一種作業術,借助物理傳導規律診脈。鞠寶兆教授打了個比方,對地震波的測量可以通過精密儀器甚至也可以立個酒瓶子這種土辦法來測量,哪種效果好顯而易見。既然直接把脈比“懸絲診脈”直接有效,誤差還小,那為什么還要多此一舉呢?
這是因為,古代男女授受不親,因此就把絲線的一頭搭在女病人的手腕上,另一頭則由醫生掌握,醫生必須憑借著從懸絲傳來的手感猜測、感覺脈象,診斷疾病。
而且懸絲診脈很有傳說色彩,古時因為宮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別,御醫為娘娘、公主們看病,不能直接望、聞、問、切,只能用絲線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脈搏上,御醫通過絲線另一端的脈象診治病情,俗稱“懸絲診脈”。
關鍵是,在正宗醫學典籍中沒有“懸絲診脈”的記載。
如今的中醫門診也不允許使用“懸絲診脈”,既然有直接準確的方式為什么還要用復雜的方法呢?而且中醫臨癥診斷的第一原則就是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主張“能合脈色,可以萬全”,要求臨床診療時要仔細揣摩,認真觀察,用各種手段詳細收集各種臨床信息,綜合分析,全面把握,對病情整體了解,以增加診斷治療的準確性。
所以,“懸絲診脈”是作業術,在古代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如今還要用那就有故弄玄虛的嫌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