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8日,南京市民在漢中門門洞內休閑納涼。
“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南京秦淮河古稱淮水,兩岸素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游客云集之所。明清兩代,十里秦淮鼎盛,沿岸河廳河房鱗次櫛比,雕梁畫棟,十里珠簾,南北掩映。20世紀上半葉,十里秦淮風光不再,秦淮河水質污染日趨惡化,河水變黑發臭;河道兩岸凌亂的違章搭建,嚴重影響城市景觀。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南京市開始采取“排污與治污并重 ”的方針,全面整治橫貫老城主城區、以夫子廟為中心的內秦淮河,顯著改善了水質和沿河風貌。從2002年開始,南京又投入37億元治理18.1公里長的外秦淮河,讓內外秦淮河貫通暢流。經過多年的修建和整治,一個以體現南京古都風貌為特征,突出明清建筑風格,重現槳聲燈影,展示廟市景觀,集旅游、文化娛樂、商業服務為一體的十里秦淮風光帶又以嶄新的姿容呈現在中外游人面前。新華社記者 韓瑜慶 攝
這是20世紀30年代拍攝的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廟。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