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首次公布“中國連鎖百強企業”名單,聯華超市以140億元的年銷售額列第一;5年后,名單上年銷售規模超過140億元的企業達到13家。
這家協會的統計數據還顯示,目前,連鎖經營在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比重已經超過10%;與2001年相比,“連鎖百強”的年平均銷售額從16億元增加到70億元以上,增長了3倍多。
“作為先進流通方式的標志,入世5年來,連鎖經營的發展是我國本土商業快速成長的一個縮影。”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齊曉齋評價說。
我國商貿領域的對外開放早于其他許多行業。1989年,第一家肯德基快餐廳就在上海開業。根據入世承諾,我國于2004年取消了對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在地域、股權、數量等方面的限制。僅2005年一年,商務部就批準設立了1027家外商投資商業企業。
盡管就全國而言,外資商業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只有3%左右,但在上海、北京、廣州、廈門、大連等城市,外資商業扎堆開店、增長迅速。以上海為例,目前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已廣泛進入大型綜合超市、購物中心、便利店、家居大賣場、餐飲、配送、西點等各業態和業種。截至今年10月底,外商和港澳臺投資企業在上海消費品零售市場的份額達到14.4%。
憑借雄厚的資本、管理、IT、采購優勢,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百安居等一批跨國零售業巨頭的進入,對本土商業企業形成了直接沖擊。在國內不少城市,“一家外資大賣場開業,方圓5公里內幾家國有商業企業破產”的現象曾重復上演。
“開放必然帶來競爭,競爭肯定會導致優勝劣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黃漫宇博士說,“入世5年來,本土商業發展呈現兩大特點,一是規模迅速做大,二是速度明顯加快,而這兩點都來自于競爭的壓力。”
聯華超市“掌門人”王宗南坦言,聯華開設大賣場,剛開始就是“照葫蘆畫瓢”,跟著家樂福一步步學的。“從積極的角度來看,競爭對手殺到家門口,也等于把學習的機會送到了你面前。”因此,外資進入在帶來激烈競爭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方式和營銷技術,大大推進了中國商業的現代化進程。
專家指出,近年來,連鎖超市、便利店、大賣場、購物中心、折扣店、品牌直銷廣場等新型業態在我國不斷涌現,連鎖、加盟、特許經營等各種經營方式也迅速推開。發達國家50年的業態演進過程,上海等國內一線城市只用了十幾年時間就完成了。
分析5年來的“連鎖百強”名單可見,本土商業企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國美電器總裁黃光裕曾表示,2005年一年,國美電器在全國的連鎖門店數量從180家增加到460家,翻了一番多,并深入到二級市場。而2005年,正是中國零售業全面對外開放的第一年。
“入世就像催化劑,中國本土零售企業本身就有擴張的需求,入世之后,這種做大、做強的意識變得更加強烈了。”黃漫宇博士說,“中國本土零售業在開放較早的背景之下,能夠直面市場,整體實力不斷增強。”
商務部有關官員表示,未來幾年,我國將繼續鼓勵大型本土零售企業并購、重組,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同時,進一步規范市場環境,解決內外資企業平等競爭等問題。
來源:新華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