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4日,由一百、華聯、友誼和物資集團四家大型企業歸并整合而成的上海百聯(集團)有限公司在上海掛牌成立。
新組建的百聯集團總資產超過280億元,甫一出世,即成為中國零售業之首。在商務部發布的2006年上半年國內連鎖企業前30強中,上海百聯集團以383.7億元銷售額的業績蟬聯第一,而國內電器連鎖巨頭國美、蘇寧則分別以303億元、289億元的銷售業績繼續穩居第二、第三位。
商務部的統計顯示,零售百強企業前十位中的內資企業,在2005年發生的收購活動多達10次以上;零售百強企業中的家電企業,50%采用了并購手段。
在單個企業壯大的同時,全行業的規模也不斷擴張。數據顯示,全國前30家連鎖企業2006年上半年銷售額達2750.9億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25%。
打造本土“商業航母”

雖然沒有出現預想中“狼來了”的景象,但專家也指出,目前我國流通領域產業集中度明顯偏低,市場缺乏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國內商業企業無論在資金規模、銷售能力、還是在營銷技術、管理方式上,都與跨國商業企業有很大差距,與國外跨國公司相比,還是“中小企業”。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與國際企業相比,國內零售企業需要苦練“內功”:一是從進銷分離升級為商品經營與營運管理的協調分工;二是通過分業態管理,保證規模經營的質量;三是合理制定基本考核指標,保障組織機能協調有效。
為打造本土“商業航母”,2004年6月份,商務部頒布《流通業改革發展綱要》,提出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流通企業的階段性目標,即在2007年有1家至2家內貿流通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在2010年有2家至4家內貿流通企業進入世界500強。
商務部同時提出,要在5年至8年內培育出15家至20家擁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能力強、初步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
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商業領域將崛起一批大型的中資流通集團。
“外資零售企業開到我們身邊之后帶來的效應,和我們之前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北本┦羞B鎖超市領頭企業京客隆公司一高層回憶起本土零售企業入世后的情景時不禁感觸。他對于外資的“空降”給本土市場帶來的競爭壓力的驟增,感到“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是,他認為,外資企業的經營一定會對周邊的本土超市產生沖擊;意料之外是,外資的武器竟然只是一張海報。>>>閱讀全文
5年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首次公布“中國連鎖百強企業”名單,聯華超市以140億元的年銷售額列第一;5年后,名單上年銷售規模超過140億元的企業達到13家。>>>閱讀全文
國家一線城市的大賣場業態已經趨于飽和,但是城市的消費力卻一直在上升,因此外資開始醞釀差異化戰略來進一步爭奪市場。
有跡象表明,外資零售巨頭正試圖尋求業態的變通來深耕一線城市。 >>>閱讀全文
2004:2004年12月11日,中國零售業全面開放,不再對外資做地域、數量、股權比例的限制。
2006:世界排名前50位的零售商,約80%已進入中國。
來源:新華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