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牌:要靠市場"造"
中國的裝備制造業需要自己的品牌,但創造品牌不能靠政府的行政手段,"靠市場創造品牌",是許多經濟學家給制造業開出的"一劑良藥"。
中國市場學會會長俞曉松說,中國的品牌創建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地方保護,二是政府干預。這兩點都會給品牌的成長帶來阻力。作為欲打造中國"裝備制造業之都"的沈陽,制造業的品牌化之路也同樣要注意這兩點。
縱觀世界500強企業的知名品牌,沒有一個名牌的產生是在嬌生慣養的環境中長大的。如福特、豐田等汽車企業,都是在艱難的環境中創業,經過幾代人努力而發展成為世界知名品牌的。
俞曉松說,我國裝備制造業要在市場中培育和創造自己的品牌,而不能靠地方保護和政府干預,地方保護和政府干預都會給品牌化之路帶來阻力。急于振興或為政績而由政府抓幾個品牌只會回到老路上去,各省、市之間的地區分割也將使制造業的發展缺乏配合。政府工作不能錯位,不能指手畫腳,要站到指令企業"不能做什么"、而不是"命令你做什么"的位置上。
品牌營銷專家鄭新安說,樹立品牌,要兩大誤區:
一是依賴政府的誤區。東北的企業往往愿意找政府要錢、要政策,靠政府的扶持,甚至成為名牌了還要向政府要獎勵。而真正的知名品牌是經過市場認可,千錘百煉深入人心的,是從心靈感動消費者的結晶。
二是走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誤區。要在營銷管理、企業文化、廣告宣傳上下一番功夫。企業產品要成為知名品牌,是企業文化、管理、環境、資源等融入社會的過程,在這些方面缺一不可。
專家們指出,裝備制造業創立自己的品牌,要統籌規劃,避免走"大而全"的路子,否則很難形成專業化,技術研發力量也會削弱。企業要重點選擇一兩種有優勢的產品著力開發,形成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在做精、做深、上檔次、上規模上下功夫,創建成為真正的名牌。即使是一家只做零部件的企業,如果所有的機床廠都來這里購買,也能成為名牌。
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關錫友說,企業通過市場化運作,一定會形成走向世界的品牌和名牌。沈陽機床面對跨國公司挾品牌優勢進入中國的態勢,以裝備中國為己任,臥薪嘗膽近10年,使數控機床的產值數控化率由1995年不足10%上升到50%,贏得了市場的認可,成為"中國名牌"。
專家們指出,商品品牌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制造業面對國際市場競爭的挑戰,建立自己的品牌刻不容緩。制造業出現了屬于世界級的品牌之日,也就是振興不遠之時。
本土化≠國產化
品牌的背后,還有著更為深層次的意義。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公司在中國安營扎寨,本土化趨勢日漸增強,一些人認為,這些本土化的東西就是自己的東西,從而放棄自己品牌的打造。中國輸變電行業的龍頭企業特變電工董事長張新認為,本土化不能等同于國產化,中國裝備制造業必須有自己的東西,走國產化的道路。
張新說,本土化和國產化有著本質的不同。改革開放20多年來,外資在中國建立了一批控股的合資或者獨資公司,這些企業的確實現了中國本土的制造,促進了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工廠的進程,但不難發現:這些外資對其控股企業實施的是全面的技術控制,這些企業基本沒有核心技術。因為外資看上的只是中國豐富而便宜的勞動力優勢資源,中國本土化制造只是降低成本,獲取經濟利益的加工制造基地。即使有些獨資企業目前在中國本土生產制造了全球最先進的產品,但核心技術仍然掌控在外資手里。而國產化,則是指內資控股的企業,通過國家堅定不移地實施"市場換技術"的方針,參與重大項目、重點工程;通過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實現二次開發,從而擁有自主只是產權的核心技術,全面掌握重大技術裝備從設計研發、加工制造及安裝維護全過程的主動權。
如果把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加工生產"本土化"混淆于內資企業"掌控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的國產化,必然會忽視了對內資重大裝備制造企業的培育,一旦國際形勢發生變化,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根本無法得到保障。
張新建議,全社會應堅定不移地實施國家"重大裝備制造業國產化"的方針,國家盡快出臺有關政策:嚴格界定本土化和國產化的界限,把"以市場換技術"的產業政策落到實處,對國產化企業給予必要的扶持和幫助,創造有利條件給他們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的機會,從而打造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真正實力。
來源:新華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