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五年以來,中國以更開放的姿態加入全球生產體系,在更大程度上參與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和國際分工。但在現行的全球生產體系中,廣大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由于無法占領價值鏈生產的高端,而不得不憑借其廉價勞動力等資源進入發達國家所主導的全球生產體系,處于非常不利的國際分工地位。因而我們必須改變長期以來單純依賴廉價勞動力低水平地參與全球生產的舊方式,在“入世”后過渡期中,實行多層次、全方位參與國際分工的新戰略。具體體現在:
1、需要高度重視國內市場廣闊的優勢,提高利用國際產業轉移水平。世界各種資源集聚中國,必須要充分利用中國國內市場大的優勢,增強國際產業轉移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要建立完備的市場標準體系,擴大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利益,并吸取拉美的教訓,防止喪失經濟自主性,把握國際競爭的主動權。未來全球產業轉移的重點正逐漸轉向服務業領域,因此要高度重視吸納服務業外包,加強對高技術產業的支持。
2、注重吸引外資的質量和結構,實施以產業為導向的外資政策。“入世”后過渡期的中國,應該強調的不再是外資的數量而是吸引高質量的外資,因此必須使外資中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別來源實現多樣化,同時壯大國內資本的力量。此外,在外資掀起以巨大中國市場為導向的新的投資熱潮階段,中國應該把握產業政策和導向的主動權,利用資本跨國流動下新的全球產業轉移機會盡快提升中國的產業結構。
3、加強關聯,延伸制造業價值鏈,提升價值增值效應。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既不能由于加工制造環節的附加值低而否認參與新型國際分工、承接發達國家加工制造環節轉移的經濟合理性,也不能滿足于這樣一個下游生產商的角色,而是要在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的基礎上,由下游生產商向上游生產商推進,逐步提升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與加工增值能力。
4、承接產業轉移與對外轉移相結合,主動地參與國際分工。在健全的開放經濟中,單純被動地承接產業轉移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建立一個雙向循環機制,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
5、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有競爭力的高級要素。中國之所以不能在國際分工中獲得比較有利的地位,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是其中的關鍵。為實現“十一五”發展的目標和中國國際競爭力的整體提升,必須通過自主創新推動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發生質的變化———使“制造的中國”躍升為“創造的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于蕾)
聯合國采購:“中國制造和服務”尚需加力
新華網:正在此間舉行的首屆中國(上海)國際跨國采購大會上,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帶給中國企業的采購清單可謂五花八門、包羅萬象。但是,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去年面向全球的直接采購金額有83.3億美元(55%為貨物采購,45%為服務采購),來自中國的商品和服務僅占1%左右。對于中國企業來說,聯合國采購,“中國制造和服務”尚需加力。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