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詞典的解釋異常簡潔化——幸福:生活、境遇愉快美滿。
幸福的理由可能千差萬別,特別是對一座幸福城市的理解。感到幸福,或許是對一座城市容貌和味道的鐘愛,或許是對一座城市心情和溫暖的感知,或許是對一座城市發展脈搏和奮斗理想的認同。其實,真正的幸福在于它所表現出來的是人們在生活滿意度上產生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
居者有其屋,多少年,多少人,在為這個夢想而努力,房子始終傾注著人們的無限希冀與憧憬。千百年來,人們對住房的追求從未間斷過,“安得廣廈千萬家”,則成為了老百姓對幸福生活的感知。當每一個人,都有了自己 “家的港灣”,當然他會覺得,自己是幸福的。
幸福如筆,生活如畫——成都用10年的時間為城鄉居民描繪了一幅安居樂業的圖畫……從2000年到2010年,這10年間,老百姓的居住變遷有多大?其實,我們很難匆忙地去描述。通過影像志的方式,我們也許可以看到變化之一端。不過,還有一種解讀符碼,蘊藏在語言文字的變化之中。
從低保戶到“夾心層” ,從拆遷戶再到打工仔……在他們身上實現的一個個“安居夢”,縮影了我市住房保障制度建立的全過程,正是由每一個生活在成都的老百姓心中點點滴滴的“小幸福”,才能最終匯聚為這一座城市的“大幸福”。10年來,成都致力于住房保障的不斷努力,為成都這座“幸福城市”做出完美注解,兌現著讓城鄉居民“幸福安居”的承諾。
低保戶的“安居夢”
從此不再居無定所 “零租金”廉租房讓一家人“幸福安居”
寬敞的客廳、3間溫馨的小臥室、配套齊全的廚房和洗手間——這是成都低保戶張忠興的新家,而一年前,他們一家四口還擠在一間破舊的拆遷房里過著日子。50多歲的張忠興右眼失明,左眼視網膜萎縮,嚴重弱視,兩個孩子都在上學,一家四口的開銷全靠妻子送報掙錢來維持,一個月1000多元的收入,光是日常生活開銷都要勒緊“褲腰帶”。要改變住房條件,張忠興壓根都沒想過。由于經濟拮據,他們家常常陷入無錢交房租的困境。“我們起碼搬過20多次家,那時候一接到房東的電話,心里就慌……”為了節約房租,他們只能租最便宜的房子,一家四口擠在一間破舊的小房間里——孩子睡上下鋪,一個蜂窩煤爐子擺在屋門口,就算是廚房。
2007年2月2日,這一天是張忠興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也是最幸福的一天,因為從這一天起,他真正有了一個屬于自己安定而溫暖的家。領到位于東光小區面積66.81平方米的“零租金”廉租住房鑰匙的張忠興一臉激動,“千言萬語道不盡感激之情,我做夢都沒想到有這一天!”
中低收入家庭“安居夢”
春節搬新家 20多年來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安樂窩”
滋滋的打鉆聲,蹦蹦的敲擊聲,不斷從皇經嘉苑小區里傳出。這嘈雜的聲響在業主陳先生聽來卻“很舒服”。在35.89畝土地上,皇經嘉苑建有200套廉租房和1376套經濟適用房。“我今年40歲,等了幾十年才盼來自己的房子。你說能不高興嗎?”陳先生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一家七口人一直住在一間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單位沒分房,我那點工資根本買不起商品房,還好遇到了好政策,才能買一套這樣的房子。”單價僅2950元/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讓他夢想成真。
陳先生回憶說,20年了,我從結婚時就和老伴擠在一間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后來有了女兒,一個房子要住7個人,可想是多么擁擠啊!”陳先生回憶起當時的狀況,不禁搖搖頭。而在成都市不斷擴大的保障范圍,越織越密的住房保障網中找到了自己的家。陳先生經過預登記,順利地買到了皇經嘉苑的經適房,單價2950元/平方米,70多平方米的小戶型,終于圓了陳先生一家的“安居夢”。
“現在,我交了幾萬元的首付,70多平米,總價20多萬元,每個月按揭也能還上,不過最開心的還是幾十年了,我們一家終于有了自己的安樂窩!”陳先生聲音哽咽,但從他閃爍的淚光中,我們卻看見了他的幸福。“現在馬上就裝修完了,準備春節就在新家過年了,這就是我的幸福啊!”
農民工的“安居夢”
漂了6年終于有家了 在成都打工也有幸福的溫暖
“在成都打工6年,現在終于有了自己的家!”從彭州來成都務工的羅亞蘭向筆者聊起了家常,6年前來到成都城區打工,一直都是在外面租房子住,而且房子租的時間不長,經常搬家。“有時候想起,會有一種居無定所的感覺!”回想起以前的生活,羅亞蘭顯得有些無奈。
2008年8月15日這一天,對于羅亞蘭來說意義重大,在這一天,她終于可以告別“漂泊”的生活,有一個屬于自己安穩的家。當天,她起了個大早,跑到區房管局登記申夠限價商品房,而在當天就拿到了準購證。“心里甭提有好高興了!”羅亞蘭言語中,流露出無比的激動,她告訴筆者,她已經在限價商品房項目——北回歸線選擇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小戶型,總價20多萬元。雖然房子要到明年才交房,此刻的羅亞蘭早已經開始憧憬“家”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家,終于也不用四處“漂泊”了,在成都打工,也有了一種家的溫暖!”說到這里,羅亞蘭臉上泛起了幸福的笑容。
拆遷戶的“安居夢”
告別“筒子樓” 住進一應俱全的現代化小區
十幾棟高樓比肩而立,花園、草坪和噴水池散布其間,塑膠羽毛球場寬敞整潔……今年4月,55歲的原川棉廠職工吳瑞芳搬進新居——成都東郊工業結構調整及惠民工程項目“錦繡東方”小區時,她興奮地拉著老伴,在小區里外轉了一圈又一圈:“小區的環境,簡直比新華公園還要漂亮!”不僅如此,和“錦繡東方”小區一樣,成都保障性住房的選址,通常在交通便利,學校、商場、公園等配套齊全成熟的區域。吳瑞芳激動地告訴筆者:“小區附近交通很方便,入住前就建好了農貿市場、購物廣場、幼兒園、文化活動中心等配套設施。”在東郊工業結構調整及惠民工程項目的另一個集中住宅區——建設路片區周邊,成都市成華區正在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啟動建設路商圈打造工程,讓“老東郊”煥發新活力。“小區從設計到建設,比市場上商品房還要好。政府為我們想得非常周到,搬進新家前,房子已經做了簡單裝修,連裝空調的墻孔都打好了,住在這里我們很幸福!”吳瑞芳感嘆道。
不僅有一應俱全的配套設施,吳瑞芳發現,“錦繡東方”小區還引進了現代物業公司。物業服務專業、規范,可以辦理水電費用代繳等手續,小區里每天都有清潔工定時維護衛生,還組織業主開展座談會。接收新房時,按照建筑面積每月每平方米0.5元的標準,吳瑞芳一次性領取了連續8年的物業管理補貼。過去我們住的是紅磚“筒子樓”,做夢都沒有想到還能搬進這樣現代化的高層小區,我們要迎接幸福的新生活,倡導健康生活理念、培養文明生活習慣!”吳瑞芳感觸很多。
編后語
幸福如筆,生活如畫——成都用10年的時間為城鄉居民描繪了一幅安居樂業的圖畫……
10年住房保障工作,孜孜不倦。從2000年到2010年這10年間,成都市在住房保障上投入了1500億元,兌現著城鄉居民“住有所居”的承諾,讓城鄉居民真正安居樂業,幸福生活。
10年來,成都住房保障的實踐之路,讓101.3萬戶城鄉家庭圓夢“安居”,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每一位老百姓,感受到了安居樂業細水長流的“幸福”。
“城鄉住房保障·居民幸福安居”系列報道在此畫下句點,12篇報道用12種不同的視角,審視著成都致力于住房保障的不斷探索和努力。成都住房保障十年,無論是在舊城改造、經濟適用房建設,還是在農村安身工程、物業管理方面,成都都在全國作出了模范帶頭作用,用實際行動普惠民生,打造城鄉民生工程,讓生活在這個城市里的每一個老百姓幸福安居。
也許我們的點滴記錄,并不能全景式展現10年來成都住房保障的所有成績,但一串串數據的背后,清晰展現著成都“幸福安居”的美好圖畫,一個個“安居夢”的背后,欣喜共鳴著成都城鄉大地上發生的點滴變化……
十年是一個節點,也預示著新的開始。
成績只屬于過去,展望未來,即將到來的2011年,成都,正站在全新的起點,奮進,跨越!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成都市住房保障工作邁上了新征程,隨著這一工作的深入推進,成都將為中低收入家庭勾勒出一幅更加美好的“城鄉居民安居樂業”的幸福畫卷,共同譜寫在成都“住有所居”的全新篇章。
來源:成都日報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