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時售完
沖著增值潛力來嘗鮮
“我們之前也沒想到會這么火爆…”成都文交所客戶總監王小峰透露,自昨日上午9點截至下午5點,僅8個小時之內,3300萬面向公眾的權益份額就已被搶購一空。
“之前的兩件資產包兩三天才發售完畢。”王小峰表示,當天購買鐘飆畫作權益份額的投資人有80多人,為了限制惡意搶購,文交所把單人購買上限設定在330萬。“一次買夠330萬的人有好幾個,他們以前沒有買過藝術品資產包,這是第一次嘗鮮。”
王小峰介紹,《鐘飆·致未來》是成都文交所發售的首個純當代藝術“資產包”,現在中國當代藝術投資走勢一片飄紅,增加了投資人的興趣,但他們最看重的還是這次發售的全是藝術家的精品力作,有很高的的增值潛力。華西都市報記者楊帆
文交所現火爆藝術家在觀望
據了解,國內已經有超過15家文交所。這種新的交易模式如何健康發展,成為藝術家和投資人關注的焦點。
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采訪了不少成都藝術家和評論家,大部分人表示,還在對這種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方式進行觀望。
可能把市場搞亂
著名藝術評論家陳默非常不看好:“天津文交所推出的那兩支藝術品股票就是個失敗的案例,甚至在圈內被人當成笑柄。份額化交易模式的負面意義大于正面意義,很有可能把市場搞亂,最后受傷的就是藝術家。藝術品進入市場最合適的方式就是進行拍賣,我從來沒聽說過國外的證劵交易所或其他機構把藝術品當成股票那樣買賣,別人也有藝術品指數,但那都是拍賣指數。”
有值得推廣之處
鐘飆的好友俸正杰也是位享譽藝壇的當代藝術家,他首先肯定了把藝術品當成金融產品進入市場的優勢,“這肯定有值得推廣的地方,普通老百姓買不起優秀藝術家的作品,可以用這種方式變相地擁有昂貴的藝術品,以投資人的身份進入藝術品市場。但我目前還沒有考慮過把自己的作品打包銷售,除非這種形式能夠進一步成熟。”
“這是一把雙刃劍”
“這是一把雙刃劍!”成都當代藝術家李熙也認為,“好的地方是能吸引大眾對藝術的關注,刺激年輕藝術家創作;不好的地方就是會有投機現象出現,最后出現很多泡沫,甚至崩盤,最終會失去藝術的純粹性。我建議冷靜看待,入市需謹慎。”
金融市場新丁新活力,新問題2010年,中國占全球藝術品銷售額的33%,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藝術品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新丁,尤其是在股市房市低迷的背景下,文化藝術品交易平臺的推出受到了市場的熱捧。
降低門檻,面向大眾推出藝術品資產包,這種份額化交易模式給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帶來了不少新問題——今年初,天津文交所推出的兩只藝術品資產包——“黃河咆哮”和“燕塞秋”,上演了上市首日漲幅100%、兩月價格上漲17倍,市值破億元的暴漲神話,但近期這兩只藝術品權益產品又陷入連日暴跌的陰影中;國內兩個國家級文化交易所之一深圳文交所,自5月初藝術資產權益交易停牌,至今仍未復牌。
來源:華西都市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