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上塊頭,更有好勢頭
——協力聯動,更深程度改善外貿結構
外貿規模躍居全國第十,繼續列中西部之首;進出口及出口、進口增長分別高出全國 36.6、65.5和 0.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全國外貿形勢相對低迷,四川仍交出一份搶眼答卷。
“高于全國,優于西部,逆勢增長”,是四川外貿近年呈現的總體態勢。
2011年,四川進出口總額達到477.8億美元,連續3年每年跨越100億美元臺階;進出口、出口在全國的排位分別比2007年上升3位和4位。
長期以來,四川經濟外向度相對較低,這也意味著外貿發展的潛力和空間很大。
潛力變實力,須下真功夫。
面對外向度先天不足的短板,四川重視發揮合力,引進外資與促進外貿、加快外經發展相結合,實施“三外”聯動戰略。
大力引進外資,承接產業轉移,拓展區域合作,為四川外貿調結構、轉方式提供了強大動力。
隨著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壯大,平板電腦、中央處理器、集成電路、液晶顯示器等擔當出口支柱,四川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躍居全國第九位。
傳統產業也在轉型升級中激發活力。成都艾民國際有限公司是家制鞋企業,歷經貼牌加工到自行設計、自創品牌的蝶變,其高端女鞋已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續5年位列四川鞋類制造業出口創匯首位。
今年上半年,成都鞋類出口額逆勢回升,增長32%。
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實踐證明,加工貿易是后發地區植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新興產業、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
在分析四川產業、要素和產品特點的基礎上,四川確定電子產品、重大裝備、生物醫藥、特色化工、輕紡鞋類等五大類產品為加工貿易發展重點。
省商務廳提供的數據表明,全省加工貿易規模從2007年的36億美元迅速提高到2011年的210億美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些產品。
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霍偉東分析認為,四川外貿發展的強勁態勢,與承接產業轉移引入的增量密不可分,重點企業貢獻突出,部分產品出口從無到有,正是四川“招大引強”成效的有力佐證。
“外貿引外資、外資促外貿、外經帶外貿”,四川對外貿易不斷創造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