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人文積淀 是成都的“魂”
“國際社會越認同成都,成都的國際化程度就越高。”
在談到關于城市發展的各個話題時,黃萬盛都格外強調“人”的作用和感受。“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智慧城市,這是有深意的,否則為什么不叫‘知識城市’、‘科技城市’?”他自問自答地說,因為“智慧”是經過主體反思后的結果,“智慧城市”看重人們生活在其間的親身體驗、個體感受,所以城市與居民之間的情感聯系是城市魅力的重要來源,而獨特城市魅力的形成,則意味著城市國際化程度的提升。
財富全球論壇在上海、香港、北京之后選擇成都,代表著國內外資本對中國西部巨大發展潛力的認同。在黃萬盛看來,國際化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認同感”。那么如何在現有基礎上增進認同感?他認為巴蜀文明孕育出的成都,在歷史、文化、哲學、生活方式上都有極其深厚的沉淀。“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令這座城市充滿了自然主義生活情趣,可以從中提煉出屬于成都的文化品質。”黃萬盛說,只有當一座城市找到了自己的“魂”,“讓生活在這里的人有歸宿感,才會主動打開門說讓別人來家中看看。否則巴黎、紐約的人來了,覺得這兒跟其他地方沒什么區別,產生不了對城市的認同感,國際化也無從談起。”
成都新型城鎮化道路 符合現代國際趨勢
“更重要的是思考怎樣讓城市布局更合理,把城市群做大。”
談到新型城鎮化推進中的城市架構問題,黃萬盛說,成都一定要吸取“前現代化”的教訓,不要一味只把城市做大、走超大城市的發展道路。成都也提出了圍繞“一軸雙核六走廊”的城市架構,進一步優化大中小城市的組合布局,構建梯次分明、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的新型城鎮體系,并最終形成中西部地區最具承載能力和競爭優勢、宜業宜商宜居的現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群,在四川新一輪跨越發展中當好“首位城市”。
黃萬盛認為,成都選擇將城市群做大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符合現代的國際化城市發展趨勢。“我生活在波士頓,那里看不到連片的摩天大樓,反而多是三四層的小樓,但沒人否認波士頓是一座充分現代的、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城市。”黃萬盛說,這在于布局合理、產城一體的城市群,將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有意愿到城市投資興業的人提供多樣化的選擇。
以就業為例,產城融合越緊密、經濟發展程度越高,越能提供多樣性的就業機會。“人們在就業資源的選擇上越發多樣性,尋找到與自己心靈配合度高的職業的可能性就越大,參與城市發展的積極性就越高。”如此,個體創造性的激發與城市活力的發展將形成良性循環,進而在文化心理結構上產生與城市之間的情感聯系,以及深刻的情感寄托。“城市的發展最終是為了讓人的生活更美好,科學的發展理念將幫助成都達到這一目標。”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