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在“準”上下功夫
精準施策精準監測,嚴把摘帽標準
“廣安區脫貧經驗中,讓我感受最深的莫過于扶貧先扶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在廣安希賢學校交流經驗時,儀隴縣縣長郭宗海對學校根據貧困戶子女情況引導繼續深造或推薦就業的做法非常贊賞。
高質量完成貧困縣摘帽工作,代表認為,必須在“準”字上下功夫。
南部縣大堰鄉純陽山村推進產業扶貧即是一例。
純陽山村脫貧戶汪學超向前來參觀的代表介紹,去年自己申請貸款5萬元,入股村里的食用菌脫貧奔康產業園,分得紅利1.25萬元,女兒汪渝則在政府幫扶下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當地還幫他在房前屋后規劃了土雞散養、庭院果樹等“四小工程”,變現3500元。
不僅要精準施策,更要精準監測,做好痕跡管理。在廣安市廣安區興平鎮龍孔村入戶調研時,該市創新制作的《廣安市精準扶貧痕跡管理記錄簿》和貧困戶“二維碼”信息卡引起了代表的濃厚興趣。該市痕跡管理內容涉及貧困戶基本情況、幫扶規劃、幫扶措施、幫扶成效及政策清單等方面,全過程展現貧困群眾識別、幫扶、增收等過程和成效痕跡。“準”字更意味著嚴把摘帽標準。
省脫貧辦相關負責人提醒,各地在做好摘帽工作時必須要把貧困縣、貧困村的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以下,貧困戶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國家標準和省上的“一低三有”等標準,要在確保達標的基礎上突出精準脫貧成效。“杜絕數字脫貧,巴中今年力爭實現兩個縣(區)摘帽。”巴中市扶貧移民局局長王偉表示。
推薦